“反向旅游”折射消费转变与文化回归

2025-07-18 17:04 来源:三峡宜昌网 编辑:肖雨琴 人阅读

近期,“反向旅游”持续占据社交平台热搜,越来越多游客放弃传统热门景区,转而选择小众目的地。这种看似“反常”的选择,不仅是消费行为的转变,更折射出中国旅游市场深层的结构性变革。

反向旅游绝非简单的“避峰”,其背后有清晰的群体特征与消费逻辑。据携程《2024暑期出游市场报告》显示,第二季度小众景区预订量同比增长217%,30-40岁游客占比达58%,显著高于传统景区。这类游客多为“体验敏感型”,在贵州肇兴侗寨参与古法蓝靛染布、在甘肃扎尕那跟着牧民放牧,追求深度沉浸感;同时也是“成本理性型”,他们的人均消费比传统线路低,停留时间却更长。从目的地看,小众景区普遍具备“三低一高”特质:低商业化、低交通可达性,以及高文化独特性,这种选择彻底打破了“5A景区=优质旅游”的固有认知。

反向旅游的兴起,是旅游消费从“符号化”向“实质化”的回归。社交媒体初期,旅游被异化为身份标签,人们在丽江古城排队两小时拍网红照,在张家界玻璃栈道花300元买快速通道,这种“为朋友圈旅游”的模式,近年来发生了根本动摇,人们开始明白旅游不必向任何人证明什么。经济因素影响同样显著,2024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5.3%,低于旅游消费意愿增幅,“收入-消费”剪刀差倒逼游客更重性价比。反向旅游目的地民宿均价较热门景区更低,且提供厨房、洗衣机等生活化设施,契合家庭游客需求。更深层原因则是“文化认同焦虑”的缓解,过去大众旅游追求“异域奇观”,如今游客更关注本土文化的细微差异,在浙江松阳古村看老手艺人修补夯土墙,在内蒙古阿尔山跟着护林员学习识别野生植物,这种对“身边诗意”的重新发现,体现了当代人对文化根脉的审视。

反向旅游正重塑行业权力结构,传统热门景区分化明显。故宫推出数字讲解小程序,拉低讲解成本,同时对景区限流提升体验,从而稳住基本盘;而玻璃滑道、飞天魔毯等网红景区,客流大,检修少,安全事故频发。与此同时,小众目的地走红后考验重重,福建四礵列岛2023年因综艺爆红,半年内新增民宿多家,但大部分无消防许可,日均垃圾激增,远超处理能力,导致部分海滩污染,这背后是基层治理与流量增长的不匹配。不过,也有县域探索出可持续路径,云南巍山县建立“非遗传承人收入保障机制”,要求民宿雇佣当地手艺人提供体验服务,既护文化又避同质化;陕西留坝县推行“生态积分制”,游客参与垃圾分类可兑换体验券,实现环境治理与旅游消费良性循环。

反向旅游不是昙花一现,而是行业成熟的必然。要让其持续推动进步,需多方合力:游客保持理性,不把小众地变成新“打卡地”;地方政府建立“流量预警机制”,达生态阈值及时限流;企业摒弃“赚快钱”思维,坚持“开发即保护”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关系”,这为反向旅游下的行业发展指明方向,只有各方落实相关理念,才能让反向旅游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常态动力。

旅游的本质是“从自己待腻的地方,去别人待腻的地方”,真正的进步在于懂得欣赏“别人待腻的地方”的价值。当更多景区不再追求门票数字增长,专注让游客获得“不虚此行”的感动,反向旅游才能完成从“现象”到“常态”的蜕变,中国旅游市场才能真正走向成熟。

作者:枝江“丹阳江畔”网评团队、枝江市顾家店镇人民政府 刘怡婷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三峡宜昌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