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8 06:53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张远近 人阅读
好说喜剧在国贸星剧场开展即兴喜剧表演。(通讯员周翔 摄)
微光喜剧开展开放麦活动。 微光喜剧 供图
近年来,脱口秀火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为快乐买单:在某个周末的傍晚,约上三两好友,走进小剧场,观看一场脱口秀或即兴喜剧。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剧场类演出票房达119.29亿元、观众超5400万人次。其中,脱口秀演出场次和票房上升幅度最大,分别上升53%和48%。
那么,宜昌脱口秀,如何才能“笑”出圈呢?
小演员生存难?
难在持续输出这道坎
7月12日晚,南方车站Livehouse剧场内笑声不断。台上,柴狗子喜剧的演员围绕工作、相亲等生活痛点激情开麦;台下,观众在欢笑声中释放压力。
聚光灯外的负责人杨勇却难掩忧虑:“5年了,脱口秀在这里还是‘配角’,必须加入音乐、魔术、相声等多元形式才能维持运转。”
2020年创立宜昌首个脱口秀俱乐部时,他曾满怀憧憬。“入门很简单,真正深入后才发现很难。”杨勇说,持续创作并输出高质量的脱口秀内容,是吸引观众、维持票房的基础。他们一直在努力,还是困在“低票房→低积极性→内容乏力→更低票房”的恶性循环里。
同样因热爱而投身其中的,还有微光咖啡负责人小刀。去年9月,她开始尝试组织开放麦。不到一年,已举办30场演出,演员队伍从8人壮大到30人,积累了3000余名观众。
为了提升水准,他们积极“走出去,请进来”:邀请重庆、成都的资深导师授课,引进外地优秀演员交流演出。但当被问及投入与回报时,小刀坦言:“会给一定的补贴,但基本还是‘为爱发电’。”
宜笑堂喜剧另辟蹊径,在表演中融入方言、非遗等,并借助抖音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在宜昌小有名气。
但主理人阿文同样面临现实压力:本地观众体量小,很多脱口秀演员做不出成绩,选择到外地发展。这进一步加剧了吸引和留住观众的难度,使持续运营和内容升级之路更加坎坷。
大品牌更吃香?
观众渴望高质量演出
“能在家门口看到好说喜剧的演出,真是太棒了!”7月17日,得知国贸大厦与深圳好说喜剧达成合作,市民李丽云难掩兴奋。
这份期待,源于去年在深圳出差时好说喜剧带给她的深刻印象:“文本有深度,总能戳中人心,在笑声里带给人思考。”
为了满足人们对优质内容的强烈渴求,国贸集团筹备了三年。“脱口秀看着轻松,实则品质门槛极高。”国贸集团副总经理汪敦远认为,要实现长远发展,必须依托真正成熟、有实力的品牌。
为此,国贸集团在全国范围严格筛选,最终锁定了深圳好说喜剧。该团队拥有百余名专业演员,其成熟的运营体系、创新的喜剧形式以及强大的内容创作能力,可持续带来多元化、高水准的演出。
“我认为,宜昌观众对高质量脱口秀是有鉴赏力和热情的。”回忆2023年引进重庆Z喜剧的情景,三峡演艺集团副总经理谭玉琳有感而发。
刚开始,Z喜剧在宜昌的知名度不高,关注度有限。但凭借扎实的文本和出色的表演,口碑迅速传开。不到一年,演出场地就从京剧团小剧场升级到宜昌剧院。如今每月演一场,上座率依然稳定在80%左右。
目睹观众对高品质脱口秀的旺盛需求,宜昌万达影城也迅速跟进,选择了全国连锁品牌魔脱喜剧。
“首演时宣传投入不大,依然有大量观众慕名而来。第二场稍加推广,上座率已逼近90%。”宜昌万达影城店长周洪金表示:脱口秀和电影一样,只要质量过硬,观众自会闻讯而至,用满座的掌声给予回应。
未来何去何从?
文旅脱口秀值得关注
近年来网络自制脱口秀节目的兴起,是脱口秀赢得观众青睐的重要推力。得益于这匹“黑马”,宜昌的脱口秀行业已小有规模。但要从新兴业态发展至稳健产业,仍任重道远。
面对本土品牌普遍面临的成长瓶颈,从网络段子手成长为好说喜剧主理人的三七坦言:“没有捷径可走,都需要经历长期学习、沉淀的过程。建议虚心向业内前辈取经,以少走弯路。”
扶持政策也已经出台。《宜昌市促进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奖励办法(试行)》,支持演艺新空间发展;每年开展十大服务业新业态评选活动,助推演艺经济发展……
但这似乎不太解渴。许多脱口秀演员期待更直接的帮扶。比如,把本土品牌演出纳入“宜昌文惠卡”的补贴范畴;官方帮忙宣传推介,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等。
扬州的探索或许提供了借鉴。他们通过构建“脱口秀人才库”、定期开展“文旅+脱口秀”培训、与高校合作设立“脱口秀工作坊”等,系统培育本土创作力量,确保了内容的在地性和持续性供给。
脱口秀的发展方向也值得探讨。比如,近期举办的“清新福建”文旅脱口秀、“醋意江湖”山西文旅脱口秀,将“福建的福”“山西的醋”等抽象地域符号,转化为具有情感温度的具象记忆,使人倍感亲切。
浙江旅游科学研究院院长张晓峰认为,政府主导文旅脱口秀,其核心价值在于找到了“文化严肃性”与“传播娱乐性”的平衡点。立足本地资源精准定位,构建政府、专业机构、民众协同的生态,建立“内容创新—体验优化—产业联动”的长效机制,文旅脱口秀有望成为文旅融合的重要引擎。(记者杨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