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本地> 本地> 正文
与江豚“对话” 与皮影戏“同台” 与战斗机“同框” 爱心托管,让孩子们暑期更精彩

2025-07-18 06:53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张远近 人阅读

孩子们体验文物修复中的古法拓印。

志愿者为孩子们讲授军事武器小知识。

远安鱼灯非遗课程受欢迎。

孩子们现场体验宜昌彩陶。

孩子们正在学习操纵皮影人物。

孩子们在生态岸线了解江豚的生活习性。

为切实解决暑期孩子“看护难”问题,2025年,西陵区各社区通过组织志愿者专业教学、推出特色课程等,为孩子们打造一个丰富多彩的假期。西陵区今年暑假“爱心托管班”开办数量达51个,30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走进社区,一批精品课程亮相。

7月7日至11日,记者走进不同社区,体验皮影戏、鱼灯等非遗课程,以及科技知识学习、军事知识分享、拓印文物修复等精彩的“爱心托管班”内容。

平湖馨苑社区:皮影戏演起来

7月7日上午,当皮影戏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覃藓惠,手抱一摞皮影戏小人偶,走进西陵区夜明珠街道平湖馨苑社区二楼活动室时,略显嘈杂的房间暂时安静下来。

明珠小学四年级同班同学石梓瑜、黄语萱坐在一起,不停地交流她们有限的皮影戏知识。

看着台下踊跃发言的孩子们,从事皮影事业十余年的覃藓惠,想起了她的“贰月剧场”。“贰月剧场”与多个社区及学校合作,广泛招募儿童戏剧演员,成功举办了“儿童非遗剧”、“清廉童画”和“清廉布偶戏”等一系列活动。

“刚才同学们学到了一些皮影戏的相关知识,等会儿,我们就现场招募幕布组、灯光组、道具组,在这里演一场皮影戏,好不好?”覃藓惠很快就切换频道,变身导演。

“好!”话音未落,台下举起的手都凑到覃藓惠的眼前。

两个孩子手举着白色幕布,4个孩子站在幕后,哪吒和葫芦娃在他们的手中,笨拙、缓慢地舞动着,操纵哪吒的男生刚想擦眼角的汗,手一松,幕布上的哪吒顿时“瘫软”下去,台下的观众哈哈大笑起来。

覃藓惠说:“每一出戏、每一次演出、每一次排练、每一个设计灵感,都凝聚着对它的热爱。希望大家喜欢并能感受到它的独特魅力。”

幸福路社区:7岁男生的物理课

7月8日上午8点刚过,西坝街道幸福路社区城市书房外已经站了十余名参加暑托班的学生。

7岁小男生王子峻马上要上二年级,他很期待今天的第一节课,“听社区阿姨说,今天有三峡大学的大哥哥来讲发电的故事,这个内容我很喜欢。”他说。

幸福路社区城市书房,暑托班科技课正火热开讲。从电的产生、传输到家庭电路的连接与电器的使用,三峡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大二学生为孩子们生动讲解基本电力知识,孩子们听得全神贯注,不时举手提问,与老师积极互动。

“希望通过暑期科普活动,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三峡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暑期志愿服务队队长、大二学生侯语晗说。

金安岭社区:种下非遗传承的种子

7月9日,身穿汉服的远安鱼灯传承人彭清媛来到夜明珠街道金安岭社区二楼会议室时,看到十几位身穿汉服的暑托班孩子,正在期待鱼灯课程的开讲。

“大家看,这是什么?”彭清媛从随身的纸袋中拿出一件比手掌略大的红色鱼灯,离她最近的学生伸出手来,轻轻地触摸了一下,鱼灯在彭清媛的舞动下,在课堂上灵动地游弋。

“这是我们宜昌的非遗——远安鱼灯,鱼灯起源于古代渔民的捕鱼生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现在逐渐演变成春节期间祈福、驱邪的象征。在古代,鱼灯被视为吉祥之物,寓意着年年有余、富足安康。”彭清媛说。

在展示评比环节里,张佳琪的浅绿国风系鱼灯战胜了两个塑料瓶组合的“大带鱼”、大紫大红的“显眼包”,如愿被评为“全场最美的鱼灯”。她说:“今后一定会支持这些坚守传统的匠人,努力学习更多的非遗技能,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船柴社区:和隐身战斗机一起飞

7月10日下午,小学一年级学生吴梓澄来到西陵街道船柴社区暑托班教室,跟着哥哥姐姐一起做作业。

“和昨天相比,吴梓澄做得又快又好,因为我答应他和同学们,等会儿课间送他们一次军事分享课。”志愿者老师、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2024级研究生周正说。

周正介绍说:“船柴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陈列室里,有歼20隐身战斗机、运20重型运输机、东风41洲际弹道导弹、99式主战坦克等武器模型,我们团队想着怎么利用好这个资源,给学生们提供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课间休息时,周正将暑托班的孩子们带到一楼陈列室,在歼20隐身战斗机的模型前,让学生们在故事中了解军事知识。

光明路社区:与江豚的“生命对话”

7月11日早上,夏风裹挟着江水的气息拂过堤岸。在宜昌“小青岛”,一场别开生面的“江豚与生物链的故事”主题活动正热烈展开。

“老师,江豚是怎么呼吸的?”活动伊始,二年级的叶心怡便高高举起手,清澈的眸子里写满困惑。解开关于江豚一些谜题的钥匙,掌握在社区特邀的西陵区摄影协会主席张彬手中。

为了让知识自然流入孩子心田,张彬老师精心设计了一条“听得懂、看得见、摸得着”的认知路径:“江豚食堂”揭秘:一张张直观照片,配以“江豚最爱吃哪些江鲜点心”的趣味讲解,将食性知识转化为孩子熟悉的生活语言……镜头成了延伸的眼睛,让孩子们看见生态链的具象关联;“画笔下的江豚”课堂:当生态认知遇见斑斓颜料,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创作出一幅幅充满童趣的“海洋世界”。

孩子们围着围栏边摆放的一张张江豚照片,轻轻触摸它流畅的线条,在老师的引导下,争相提出“我们怎么帮江豚找更多朋友”的妙想,“答案从来不在课本里,而在江风与孩子好奇心的碰撞中。”张彬老师望着岸边踊跃的身影感慨道。

社区党委书记陈爱丽表示,社区将持续深化融合生态特色的实践课堂,让守护长江的种子在下一代心中扎根生长。

峡州社区:走近文物修复

7月11日上午,窑湾街道峡州社区志愿者、三峡大学健康医学院志愿者团队,带领着社区暑托班近40名孩子,来到档案产业园云档科技古籍文献修复保护中心。

保护中心工作人员苗媛媛介绍,云档科技古籍文献修复保护中心非遗研学内容包括古法造纸、卷轴装帧、装订书制作等内容,考虑到暑托班孩子们的知识结构,特地准备了古法拓印的内容,方便大家体验。

现场,小学五年级学生李沛阅在保护中心工作人员苗媛媛的指导下,经过几次尝试,成功地在纸上拓印出一头生肖牛的图案。她说:“通过亲手体验,更加深刻地了解了拓印艺术的文化内涵,也让我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记者严晓冬、通讯员黄双全,图片由记者严晓冬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