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6 17:41 来源:三峡宜昌网 编辑:肖雨琴 人阅读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举行新闻发布会,表示将加大互联网健康科普乱象的整治力度。当前,医疗科普是短视频平台的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医生通过直播和短视频来传播健康科普知识,但有的“网红医生”把医疗科普当作牟利工具,滥用专业权威为自己背书,假借科普名义违规导医导诊、线上问诊、线下引流、直播带货甚至高价开药;还有的通过夸大治疗效果、虚构病例、杜撰故事等手段误导公众、敛财牟利。
“网红医生”的牟利行径,是对医学神圣性的亵渎与对公共健康的背叛。当医疗科普被异化为“带货”工具,某些“网红医生”的直播镜头便成了魔术舞台,他们滥用专业身份为产品背书,虚构“起死回生”的医疗奇迹,将患者对健康的渴望转化为收割韭菜的利器。这种行径,不仅地践踏了“生命不是儿戏”的医学伦理,更是对公共健康事业的釜底抽薪,当健康知识沦为资本敛财的障眼法,公众又如何能辨别真伪、守护自身安危?卫健委强调患者需线下首诊后方可线上复诊的规定,正是对医疗行为严肃性最有力的重申。
更深层次看,医疗科普在流量场域中的“变形记”,是内容本质被网络逻辑无情解构的必然苦果。在短视频平台追求即时爆点的算法偏好下,复杂精深的医学知识常被挤压为简单粗暴的“一招见效”。而部分医生主动或被动迎合这套逻辑,最终导致严肃医学内容被娱乐化、碎片化。当专业深度不得不向眼球经济低头,当科学精神被流量洪流裹挟变形,医疗科普的权威性与可信度便在无形中被抽空精髓。一些医生在流量诱惑下从知识传播者向“卖货达人”的悄然蜕变,正是这一扭曲机制的生动注脚。
要重建清朗的医学科普空间,必须超越“头痛医头”的整治,构建“防”“治”“建”三位一体的系统防线。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多部门加大整治力度无疑是必要之举,但仅靠“堵”无法根除乱象。治理的智慧在于“疏堵结合”。一方面,建立严格、透明的医生科普资质认证与内容审核机制,对违规导流、虚假宣传者零容忍;另一方面,鼓励并扶持公立医院与权威专家主动拥抱新媒体平台,提供高质量、公益性的科普内容。平台也应承担社会责任,优化算法推荐机制,让真正有价值的内容获得更大可见度。更为根本的,是大力建设如“健康中国”行动框架下的国家级医学科普资源库,用权威声音占领舆论阵地。
面对这场由“网红医生”引发的信任危机,唯有以系统之力重塑规则,以科学精神涤荡流弊,才能让医疗科普回归“治病救人”的本真轨道。当白大褂变成直播带货的马甲,我们所失去的岂止是几个医生的信誉?当严肃医学在流量漩涡中扭曲变形,我们共同守护的健康防线正在悄悄崩裂。国家卫生健康委的警示,实则是守护社会健康根基的一次紧急拉闸。
作者:远安县旧县镇人民政府 杨佳妮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三峡宜昌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