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1 06:51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张远近 人阅读
当阳城西北隅,沮漳河畔的松涛声中,一座青灰色牌坊巍然矗立。坊额上“烈士陵园”4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闪耀,无声诉说着一段段血火交织的革命岁月。这里,是襄西革命烈士陵园,一片浸润着热血与信仰的红色圣地。
拾级而上,24米高的纪念碑如利剑刺破苍穹。碑的正面是时任国家主席李先念在1985年6月18日题写的“在襄西献身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14字镏金题刻,在松柏映衬下更显庄重。碑座两侧的浮雕定格着血与火的瞬间:1927年瓦仓起义的猎猎旌旗,1940年襄西抗日游击队的矫健身姿,1949年中原突围的滚滚烟尘。这些凝固的时光,诉说着襄西大地“二十八载红旗不倒”的传奇。
“襄西”是一个在革命烽火中诞生的地域概念——襄河以西、长江以北。这片广袤土地上,曾上演一幕幕气壮山河的革命史诗。国民大革命时期,当阳城关起义的枪声划破夜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震惊鄂西的瓦仓起义爆发;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襄西独立团在此浴血奋战;解放战争时期,襄西儿女牵制敌军,掩护中原突围部队。李先念、董必武、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此留下战斗足迹。襄西大地孕育了8位共和国将领,也见证了十几万革命者献出宝贵生命。
步入纪念馆,这里一共陈列了626位区营级及以上职务的烈士。张计储、李超然等198位县团级以上烈士的金铜牌位,在苍松翠柏的环抱中庄严肃立。升级后的纪念馆以襄西革命斗争史为主线,打造“风起云涌”“星火燎原”“同仇敌忾”“走向胜利”“赓续传承”五大主题展区。系统梳理了从1919年至新中国成立后发生在襄西的革命故事。
“这些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跳动的红色脉搏。”陵园讲解员褚永永的叙述,让历史有了温度。“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陵园展馆内的三问,恰是三大精神的核心叩问。烈士们用生命作答——坚定理想信念、永葆为民初心、担当强国使命。
“最好的缅怀是传承,最好的纪念是奋斗。”陵园管理处负责人夏鹏介绍,这里年均接待200余个单位、上万人次参观,陵园已成为宜荆荆地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廉政教育的重要阵地。
离开时回望,沮漳河如银色缎带环绕陵园。那些沉睡于此的忠魂不会知道,他们用生命守护的土地上,新时代的青年正沿着他们开辟的道路,在乡村振兴的田野、在科技攻关的实验室、在抗疫救灾的一线,续写着“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精神史诗。这或许,就是红色基因最动人的传承。(记者张锴、通讯员褚永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