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峡科教> 正文
康护学子远安行:送急救培训“及时雨”,探乡村振兴“新图景”

2025-07-08 17:24 来源:三峡宜昌网 编辑:王军 人阅读

走进乡村失能、留守老人家中,用脚步丈量民生温度……6月26日至6月29日,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康养与护理学院组建的“农村养老服务促进与调研”社会实践小队奔赴远安县茅坪场镇,为乡镇福利院送去急救培训“及时雨”,实地探访乡村振兴示范点的“新图景”。

福利院上急救课,守护夕阳的“及时雨”

6月26日上午,茅坪场镇农村福利院大厅里,二十余位工作人员早已整齐落座。实践团队原计划通过 PPT 与视频演示讲解急救知识,却发现院内仅有一台小型壁挂电视,预设素材无法播放。团队成员当机立断调整方案,弃用电子演示,转而以情景演练为主。护理专业与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同学默契配合,将海姆立克急救法与心肺复苏的教学拆解成步步可学的实操指南。

“海姆立克急救法可以记成‘剪刀、石头、布’三步:位置在肚脐上方两横指,一手比成剪刀,另一手握拳与之交握,环抱患者腰部……”专业教师清晰的讲解声穿透大厅的宁静。两遍演示后,福利院工作人员陈阿姨主动上前尝试,到“快速向上冲击”这一步时,三次发力都显不足。技能宣讲组成员立即握住她的手腕,引导调整发力角度:“得用爆发力,像这样向上顶!”旁边的团队成员顺势化身“人体模特”,让护工们在亲身体验中找准动作要领。

团队引导工作人员正确实施海姆立克急救法

转入心肺复苏教学时,地面铺开的六具训练假人成了全场焦点。团队成员们跪地示范标准按压姿势,《最炫民族风》的音乐节奏,被巧妙地运用记录“每组30次按压、共5组,深度5厘米”的核心指标,让枯燥的数字变得好记易懂。食堂工作人员刘阿姨挽起袖子第一个尝试,额头渗着汗珠仍咬牙完成 30次按压。福利院院长在一旁鼓劲:“都上来练练,这可是能救命的真本事!”

团队成员教工作人员做心肺复苏术

一小时的急救培训结束后,大厅里的气氛愈发热烈,大家边笑边切磋刚学的技能。紧接着的健康促进环节,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成员们站在中央,带领福利院老人们跳起“健康操”。轻快的音乐里,拍打经络、拉伸腰背的动作从生疏到整齐,老人们的拘谨渐渐消散,笑声与旋律交织成温暖的乐章。

产业生态多元探索,乡村振兴新图景

6月26日下午,团队深入远安山区,在绿意葱茏中见证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首站抵达翟家岭古村落,16间石头屋静卧在20余株百年古树间,黄墙灰瓦与苍翠古树相映成趣。师生们站在观景平台远眺,白云掠过青山,清风拂过耳畔,真切体会到:当敬畏之心守护自然,以创新智慧激活乡土潜能,绿水青山自会流淌出“金山银山”的活力。

10公里外的菌菇大棚里,是另一番生机勃勃的景象。木头层架上,一根根椴木整齐码放,看似寻常的木材内部,正孕育着生命的力量——椴木表面分布着细密的接种孔,菌丝已悄然在木质纤维中蔓延。雨后的泥地还带着湿润,学生们小心翼翼地走进大棚,目光落在这些静默的椴木上,手指轻轻拂过树皮表面的接种痕迹。“原来香菇是这样从木头里长出来的”,有学生轻声感叹。

菌源培育展览馆,观察菌菇生长的温湿度环境,听讲解员细说不同菌菇的培育历史与生长周期;展馆一侧的菌菇菜品展示区,红烧菌菇、菌菇豆腐羹等特色菜肴格外吸睛,望着这些由菌菇变身的美味,师生们不禁感叹当地对资源的巧思开发。

日落前,团队抵达如世外桃源般的度假村,与带队老师胡橙围坐畅谈,探讨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平衡之道。返程的车上,学生们的讨论仍在继续,对比着度假村、菌菇产业与古村活化三种模式的异同,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调研心得。

健康监测入户调研,记录政策落地温度

团队成员进行健康监测及入户调研

6月27日至29日,团队聚焦农村独居、失能老人群体展开入户调研,利用专业技能为老人开展健康监测,了解养老服务政策的落地实效,同时记录老人们的真实需求与困境。

在第三户受访家庭,87岁的留守老人育有五女二子,如今仅有患心血管疾病的孙子在身边照料。护理专业成员上前为老人测量血压、血糖,一旁的孙子介绍:“靠着政策补助,月收入够基本生活,村委干部常来探望,还定期安排医生上门问诊。”

团队在调研中发现,多数独居、失能家庭的客厅墙上贴着结对党员的信息卡,政策在物质保障、医疗覆盖等“硬性需求”上已见成效,但存在精神慰藉缺失、专业照护不足、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匮乏等短板。针对短板问题,团队将整理形成调研反馈向当地政府建议。

团队成员与探访老人的合影

远安的晨雾里,急救演练的身影与青山相映;菌菇大棚的湿润空气中,课堂知识正与乡土实践对话;独居老人的屋檐下,青春脚步正丈量着政策落地的深度。这场实践,是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康养与护理学院学子用专业能力回应乡土需求的开始,是健康中国的理念在乡村土壤里扎根的见证,更是一代人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序章。(通讯员杨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