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5 07:27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张远近 人阅读
在国家“体育强国”战略及《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政策驱动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创新。宜昌市体育运动学校作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十二五”以来共培养了奥运冠军赵芸蕾、汪周雨、孙佳俊,获得4金2铜的佳绩,输送到省队以上运动员116人,本科升学率达50%,创造了竞技成绩与教育质量双优的典型案例。
政策与资源“双轮驱动”。建立政策保障机制。宜昌在市级层面出台了体育强市建设意见,明确体教融合的战略定位。坚持将体彩公益金20%以上用于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将市体校运动员、教练员的伙食补贴和训练装备补贴纳入预算。近五年累计投入6000万元用于完善市体育运动学校的基础设施。运动员公寓扩建后,硬件设施达到了省级体校水平。建立竞进提质机制。配套出台体育争光奖励办法,扩大了奖励范围,提高了奖励标准。设立专项基金,奥运冠军奖励标准达到了100万元。“十二五”以来,宜昌共发放体育争光奖励奖金1300余万元,有效激励了全市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热情和干劲。建立体教融合办赛机制。结合各地项目特色,积极利用学校、俱乐部等阵地,采用送“体”上门的方式,让“项目进校园、教练进课堂”。制定出台了《全市青少年体育竞赛活动管理办法》,不断引导和规范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开展。市级体育、教育部门联合举办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已有20年,项目和年龄组均按照省运会设置,周期参赛人数超过8000人次。在省十六运会上,宜昌市金牌总数、总分、周期输送贡献榜均位列全省第二。
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坚持三级网络协调发展。宜昌将各级体校作为后备人才培养主阵地,构建以市体校为龙头,县市区业余体校为骨干,体育传统特色项目学校、俱乐部以及社会培训机构为支撑的多渠道、宽口径体育后备人才网络。全市现有在训运动员3310人,专兼职教练员260人。市体校已连续多个周期获评“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3所体校入选省体育局“61530”计划。坚持“一县一品”项目布局。引导各县市区开展特色项目训练,形成了长阳举重、当阳排球、西陵体操跳水等特色品牌项目。坚持引导学校和社会力量培养后备人才。全市正式开展的32个青少年竞技体育项目中,体校和学校布局项目有19项,社会力量开展项目有13项。省十六运会周期,宏盛纳川滑板俱乐部向省专业队输送运动员12名,葛洲坝实验小学向省跳水和体操队输送8名运动员。
探索“五育并举”育人模式。宜昌市体育运动学校实施文化教育提质工程,探索实施“分时弹性”教学制,对于外出比赛的运动员可以通过“云课堂”补学。班主任采用“教师+教练员”组合配备模式实行教练员进课堂,教师进训练场的方式协同育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职参加高考本科升学率达50%。培育双师型教师13名,开设了舞蹈、音乐、摄影、趣味英语、经典诵读等校本课程。开设“冠军讲堂”,邀奥运冠军返校传经互动,树榜样激斗志。构建心理健康支持体系,联合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开展运动员心理筛查及赛前辅导。
构建和完善青少年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加强青少年体育组织建设。宜昌市持续加强对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各级各类体育组织的保障服务,强化政策落实、资金扶持、师资培训、技术服务。全市现有9所省级体育传统特色项目学校、13所国家级青少年俱乐部、3所省级青少年俱乐部。加强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通过创新开展青少年喜闻乐见、参与面广、趣味性高的体育竞赛和夏冬令营等活动,激发更多青少年的参与热情。市体育中心在节假日面向青少年开办“体育公益培训日”,增设了飞盘、轮滑、街舞等新兴项目,满足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多样化需求。
(宜昌市体育运动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 王燕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