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磷产业赛道 开辟新增长极

2025-07-05 07:27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张远近 人阅读

夷陵区自2021年提出“双千亿”目标以来,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从437亿元增长至579亿元,三产结构更趋合理并跻身“全国百强区”,但仍面临工业规模不大、龙头不强、产业集群不足等问题。聚焦磷产业这一战略赛道,成为破解夷陵“工业腿短”困局、助力支点建设的关键路径。

谋篇布局:磷资源是撬动千亿支点的战略选择

资源禀赋:26亿吨“工业粮食”的硬核底气。夷陵区作为亚洲第二大磷矿腹地,已探明磷矿储量26.54亿吨,占全省、全国的35.3%、10.1%,矿区面积83.21平方公里。2024年磷矿产业入库税收16.41亿元,同比增长12.55%,成为全区经济重要支柱。

裂变空间:从“矿石输出”到“材料革命”的进阶密码。磷矿产业覆盖“开采—加工—应用”全链条:上游涉及采矿、选矿及伴生资源提取;中游通过热法/湿法工艺生产黄磷、磷酸等中间体,衍生传统化工品;下游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新能源、食品医药等领域,形成资源依赖强、技术门槛高、跨行业联动紧密的立体化产业体系。

未来前景:解码“磷”动新能源革命的夷陵机遇。随着湿法磷酸工艺和磷石膏综合利用技术进步,磷化工加速向精细化、绿色化转型。农业领域磷肥需求持续增长,新能源领域磷酸铁锂电池渗透率快速提升,生物医药、半导体等领域也为磷产业开辟新增长极。

破冰突围:破除“三座大山”的创新解法

思想之困:打破“谈磷色变”的认知枷锁。“磷=污染”的刻板印象制约发展。部分干部对磷产业存在偏见,需扭转观念,化资源优势为发展动能。

体制之缚:破解“九龙治矿”的深层梗阻。一是矿权分散,二是开采受限,三是环保压力,四是物流低效。

转型之痛:打通“资源变现”的任督二脉。磷矿企业未能形成“资源—企业—产业”良性循环,链主企业未充分带动下游产业链延伸,且对全链条绿色转型研究不足,亟需加强与下游企业的联动。

锻链强基:构建“磷+X”现代产业体系的夷陵路径

向上借势:破解要素制约的战略突围。矿权破冰,实施“探转采攻坚计划”,推动宜化、三宁等企业2个以上探矿权转采,释放5000万吨战略储备;2024-2026年新投放5个采矿权,支持经发集团参与矿产开发。飞地共建,与高新区共建磷系新材料飞地园区。

向智图强:构建全链数字化的硬核支撑。借鉴苏州工业园经验,建设5G+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发无人采矿、安全管理物联网等技术;试点“虚拟矿山-实体”双轨运行,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90%。推广光电选矿、正反浮选等技术,将磷矿入选品位从24%降至18%,资源利用率突破85%。

向绿而兴:开辟价值倍增的黄金赛道。实施价值攀升工程,以科技创新推动磷化工向新能源材料、电子化学品等高端领域延伸。推进绿色工艺革命,推广半水-二水法等节能技术,提升磷资源回收率。加强磷石膏综合利用,研发绿色建材、路基材料等应用,探索生态修复、土壤改良新路径,破解产业环保难题。

(中共夷陵区委党校  屈燕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