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4 06:40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张远近 人阅读
6月28日,宜昌市“四个重大”推进落实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生物医药产业招商攻坚行动的交办通知》,明确生物制药、医疗器械为宜昌市重点招商方向。宜昌历史上首个生物医药产业招商专班正式成立,全力助推生命健康产业扩容增量,力争2027年产业规模突破1500亿元。
缘何如此布局?底气从何而来?专班如何发力?记者对此进行了探访。
延链补链为产业发展强筋骨
洗瓶、洗胶塞、灌装、冻干、轧盖……6月23日,宜昌人福药业生产车间,一支支注射用盐酸瑞芬太尼在生产线上被分装成盒,待封装后,这批药品将进入市场,帮助各类患者减轻痛苦。
5月,宜昌人福药业推出的氢可酮布洛芬片获批上市,作为该类药品中的国内首仿产品,它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我国在急性疼痛治疗领域的药物选择,同时填补了该产品国内市场空白。
去年来,生命健康产业跃升为宜昌新晋千亿级主导产业,以宜昌人福药业、安琪集团、东阳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承担着生命健康细分领域原料应用、产品研发、技术突破等重要任务,是带动宜昌生命健康产业高速发展的关键力量。
依托龙头企业优势,宜昌特色化学药、生物制造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榜上有名”。
2023年6月全省首个合成生物产业园落地猇亭,4家“琪”字号企业落地产业园,打通了从发酵原料、生物制造到产品应用的全过程。
根据全市生物医药产业招商专班分工安排,宜昌市将招商领域细分为西药、医药中间体,中药,合成生物,第二、三类医疗器械及高值医用耗材。
“我们要依托龙头企业不断延链,在相对弱势的中药及医疗器械领域,我们要补齐短板持续补链,推动生命健康产业长远发展。”市生物医药产业招商专班刘泽健说。
“土里刨药”变“临床用药”促价值跃升
6月23日,在夷陵区5.8万余亩平村众赢的种植基地里,苍术、茯苓、柴胡等重点中医药品种长势喜人。该基地已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建立专家工作站,共同探索种质资源品种筛选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宜昌中医药底蕴深厚。五倍子、天麻、独活在这里扎根生长。71.06万亩种植地,串起92.51亿元年产值。然而,全市中药材种植仍以散户为主,定制药园建设滞后。此外,目前宜昌80%以上道地药材仍以原药形式外销,中药价值未得到有效提升。
“一方面,宜昌市正着力打造‘峡州本草’区域品牌,力争‘十五五’期间中药材年产值突破百亿。另一方面,专班将助力中医药定制药园建设,让‘土里刨药’的传统种植,真正转化为‘临床用药’的产业价值。”市生物医药产业招商专班彭习云说。
作为渝东鄂西唯一的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宜昌市中医医院自1960年建院起便是区域中医药服务核心。医院成功获得养心通脉颗粒和消痞颗粒制剂备案批文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该院副院长刘宏军表示:“我们要持续强化‘院、校、企’合作,积极开展中药制剂研发工作,推动医院制剂向中药新药转化,同时大力推进‘宜产宜用’。”
链式招商促药用包材提速转型
在全球医用敷料与感染防护领域,奥美医疗是绕不开的名字——其产品覆盖六大洲近40个国家,连续18年稳居全国医用敷料出口榜首。但这家“隐形冠军”正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
“如何让传统敷料从‘薄利走量’转变为‘高附加值’?”董事长崔金海的回答,直指产业转型核心——必须攥紧新材料研发主动权,以产品性能升级打开新市场。
转型的浪潮中,湖北华强科技的步伐与奥美同频。6月19日,其覆膜胶塞生产线上,全自动机器人正精准完成硫化与除边等工序,自动灯检的视觉识别系统为每一颗胶塞提供质量保障。
为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专班明确“招引路线图”:加快引入体外诊断、家用医疗器械、可穿戴及便携式医疗设备、远程诊疗等领域生产企业,通过高端项目招引补齐产业短板,构建更具竞争力的医疗器械产业生态。
创新载体的建设,为产业升级提供了“硬核支撑”。宜昌美光硅谷自主研发的先知系统系列产品,包括循环肿瘤细胞分离仪、全自动染色机等自动检测设备及配套试剂盒,创新地解决了“卡脖子”问题,有效填补了国内空白。
“一张涵盖研发、生产、服务的生物医药产业网络,正在宜昌形成。”市生物医药产业招商专班龚洪超表示,通过吸引大健康领域优质项目与前沿技术,未来将为百姓健康需求提供更坚实的产业支撑。(记者白政、李阳,通讯员张娅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