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精神铸荆楚之魂

2025-06-24 11:16 编辑:肖雨琴 人阅读

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首次将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与湖北发展紧密相连,并强调“弘扬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大精神”如三颗璀璨星辰,照亮了荆楚儿女前行的道路。从大别山深处的革命火种,到长江岸边的抗洪壮歌,再到疫情防控的生死阻击战,湖北始终以精神为笔,在时代答卷上写下震撼人心的篇章。这三大精神不仅是湖北的精神财富,更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不可或缺的荆楚注脚,唯有在传承中激活,在弘扬中创新,才能让精神力量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红色基因里的信仰密码,在赓续传承中筑牢精神根基。“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大别山精神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鄂豫皖边区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精神结晶,“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前锋”的内核,至今仍在荆楚大地焕发着生命力。从黄麻起义的枪声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从“28年红旗不倒”的革命韧性到脱贫攻坚中“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奋斗姿态,大别山精神早已融入湖北人的血脉。如今的黄冈,依托大别山红色资源打造“行走的党课”,让青年党员在红安县七里坪长胜街的青石板路上,触摸“一要三不要”“三不四要”的纪律初心;孝感将红色故事改编成北路子花鼓戏《大悟烽火》,以地方戏曲演绎军民鱼水情。这种传承不是简单的历史复刻,而是将“胸怀全局”的革命品格转化为服务国家战略的自觉——湖北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以“九省通衢”的区位优势,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勇当枢纽,正是大别山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实践。

惊涛骇浪中的使命担当,在风雨洗礼中淬炼斗争本领。“洪水无情人有情,万众一心护江堤”,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肆虐之时,湖北军民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筑起了保卫家园的钢铁长城。荆江分洪区群众“舍小家为大家”的抉择,武汉地区龙王庙险段“人在堤在”的誓言,至今仍是荆楚儿女面对风险挑战的精神底气。2024年,面对长江流域阶段性洪涝预警,湖北不再仅靠“人海战术”,而是依托智慧水利平台实现江河湖库实时监测,用科技赋能“严防死守”;从三峡工程的“国之重器”到城市海绵体的精细建设,从专业应急队伍的实战演练到全民防灾意识的提升,抗洪精神已升华为系统化、科学化的治理能力。如今的湖北,正将抗洪阶段的团结智慧,转化为流域综合治理的协同机制,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宏观政策下,以“治理+保护”的一盘棋思维续写着新时代的抗洪篇章。

生死考验中的中国力量,在浴火重生中砥砺复兴之志。“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在2020年湖北抗击新冠疫情保卫战中被诠释得淋漓尽致。从金银潭医院里与病毒赛跑的医护人员,到社区楼栋里日夜奔忙的志愿者,从封城76天里守望相助的普通市民,到全国4.26万名援鄂医疗队员的逆行出征,湖北以壮士断腕的逆行精神,为全国抗疫争取了宝贵时间。如今的武汉,雷神山医院遗址已变身“应急医学科普基地”,方舱医院“读书哥”的感人故事被写进中小学教材,这种将苦难记忆转化为精神财富的自觉,正是抗疫精神的延续。2024年,湖北在全国率先推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升级版”,建成覆盖省市县三级的传染病监测预警网络;武汉光谷的生物疫苗研发集群、宜昌的高端医疗装备产业园,正将“尊重科学”的抗疫智慧转化为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动能。更深刻的是,抗疫精神催生的“命运与共”理念,已融入湖北对外开放的血脉——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跨境公共卫生合作”新机制,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与海外科研机构共建病毒联合实验室,以开放姿态践行着“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中国担当。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如精神坐标,标注着湖北的过去,指引着湖北的未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要将三大精神的价值在于融入日常、化为行动,让每一份精神力量都汇聚成奔涌的时代浪潮,荆楚大地也必将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书写更多湖北奇迹,让三大精神的光芒,照亮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道路。

作者:中共远安县委党校 杨雅棋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三峡宜昌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