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4 11:16 来源:三峡宜昌网 编辑:肖雨琴 人阅读
窑炉炊烟袅袅,面团在高温炙烤下膨胀开裂,麦香混着柴火气钻进鼻腔。宜昌市点军区艾家镇七里村的清晨,七里窑面包主理人彭芙蓉掀开窑炉,焦黄的面包带着“咔嚓”脆响出炉。店外,游客早已排起长队——有人驱车数十公里,只为这一口滚烫的“乡野滋味”。在宜昌的乡村,这样的场景正从个例蔓延成风潮:废旧的老屋变身南法风面包工坊,荒僻的山坳飘起咖啡香,柴火窑炉与千亩花田共同织就乡村振兴的新图景。
窑烤面包并非新鲜事物,其历史可追溯至欧洲乡村的传统石窑烘焙。但一炉窑火,何以点燃沉寂的乡土?答案藏在面包的“灵魂”里。彭芙蓉捧出乳白色鲁邦种菌液,像介绍老友:“市面酵母是‘快餐’,它却是慢活细活,需每天喂养面粉,发酵12小时以上。”48小时慢发酵、300℃柴火窑烤,全程零添加——当工业流水线追求效率至上,窑烤面包却以“反工业化”的姿态,直击当代人对健康与真实的渴求。国家新规全面禁止脱氢乙酸钠等防腐剂后,消费者对“真无添加”的追求倒逼产业革新。正如这位窑烤面包店主理人所言:“让食物回归本味,才是留住顾客的核心。”而在夷陵区分乡镇的千亩油菜花海中,“啡行家”村咖主理人田野将本地油菜花蜜调入拿铁,游客轻抿一口,仿佛把整个春天的秘密“喝”进肚子。这些小镇创业家们深谙乡村业态的生命力不在于标新立异,而在以土地为本、以匠心为媒。
若说健康是当代人消费的底色,那么情感价值则是无数返乡创业青年人的破局密钥。牛扎坪村潘纬燕经营的“牛村柴窑”将咖啡吧、书吧与山野风光融合,游客“边赏景边品包”,单日营业额破万元。社交媒体上,“晒窑烤”已成高热度话题。小红书博主镜头下,七里村窑烤的面包裂开骄傲的焦痕,背景是云雾缭绕的青山——它不仅是食物,更是一条朋友圈素材、一场微旅行、一次亲子教育的天然课堂。乡村创业者们用窑炉与咖啡杯搭建起情感归途,在阵阵柴火的噼啪声里,人们重拾被现代生活稀释的踏实与温度。
乡土经济在一窑、一杯中慢慢升温。点军区艾家镇七里村废旧老屋改造为面包工坊后,闲置资产被盘活;夷陵区分乡镇南娅村借“啡行家”,带动农家乐、茶吧酒馆等13家新业态扎根,今年已接待游客6万人次。在“啡行家”村咖的农产品展台上,南垭香米、大王岩野茶与咖啡杯并肩而立,一杯咖啡链动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价值链。对于小镇创业家们而言,曾经被质疑的“逆行”选择,如今成为更多青年人返乡创业的灯塔:“啡行家”95后咖啡师胡婷婷从武汉跳槽到分乡镇,“这里包吃包住,工资不低,还能静心研究咖啡”;前空乘葛悦琪在襄阳白云村开窑烤店,月营业额接近20万元,带动村民就业增收。
当然,“星星之火”仍需面对更多的挑战。安琪酵母烘焙与健康食品技术中心高级应用技术工程师黄伟表示,窑烤面包具有一定的可复制性,入局者正逐渐增多,不少消费者是为了尝鲜和环境买单,但是其价格偏高可能会影响消费者的持续购买。面对“一次性消费”带来的困局,小镇创业家们也正在用“土智慧”嫁接“新思维”。窑烤面包增设亲子DIY课程,让面团揉捏成家庭情感纽带;“啡行家”规划“春油菜、秋稻浪”的四季主题,将村咖与南岔湾石屋民宿联动,破解“花期依赖症”。他们用行动诠释着一个朴素的真理:乡村振兴的密码,不在远方的口号,而在脚下深耕的热忱。
当窑炉的余温在夜色中隐去,当咖啡豆的香气在泥土中消散,小镇创业家们的故事却愈发清晰。乡土的活力不在于宏大的叙事,而在于微小却坚韧的创造,是医生放下手术刀后砌起的红砖窑炉,是退伍军人栽进油菜花田的咖啡梦,是三代务农的村民第一次将自种艾草制成精油。他们搭建起的不仅仅是城乡融合的桥,更是游子归乡的路,是让“乡土”二字不再单薄的精神地标。小镇创业家们以匠心为火、以乡愁为柴,焙烤出一份比面包更珍贵的答案——当人归来、业扎根、心安定,乡土便有了生生不息的魂。
作者:枝江市顾家店镇人民政府 田源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三峡宜昌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