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本地> 本地> 正文
90后“老”中医的端午坚守 宜昌市劳动模范、青年中医专家陈思瀚13小时连轴转

2025-06-04 08:29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张远近 人阅读

5月31日是端午节,但在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西陵院区门诊楼三楼中医科“守一堂”,科主任陈思瀚从早上8点一直忙到晚上9点多。体谅患者看病不易的他,上午班、中午班、下午班、夜班连轴上,已成为工作常态。

从医10年,陈思瀚不仅扎根临床一线,凭借精湛医术成为口口相传的90后“老”中医,累计服务10万余名患者,还建言献策、创新模式带动学科发展,帮助更多年轻中医走向成熟。同时,他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中医药文化与时俱进地渗透到人们生活中,助推中医药事业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耳濡目染走上中医路

出生于李时珍故乡湖北蕲春的陈思瀚,从小便对中医有着特殊情结。“我家曾数代业医,祖上精通中医儿科,曾祖父留下了好几本医案。”陈思瀚笑着说,小时候经常从老一辈口中听到曾祖父的轶事,就萌发了学习中医的想法,高考时填报了中医专业,自此走上了学习中医之路。

进入湖北中医药大学后,陈思瀚潜心钻研,攻读中医儿科硕士期间,他跟随刘晓鹰教授在省中医院学习,系统整理了国家级中医儿科老专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2015年毕业后,他放弃留在省城工作的机会,带着一颗悬壶济世之心来宜,希望为广大基层百姓提供更好的中医服务。

中医儿科俗称“哑科”,因大多数患儿不会表达伤痛,就诊时也不配合,是有名的冷门学科。面对初出茅庐的陈思瀚,患者家长心中难免会有怀疑和焦虑,接诊难度可想而知。但他总是细致观察、耐心沟通,不断丰富诊疗手段,满足患者需求,得到了广大患儿及家长的认可。

10年前接诊的第一位患儿,患有血友病合并哮喘,在陈思瀚的帮助下,男孩体质明显改善,生病也越来越少。现在逢年过节,患儿妈妈还会给他送上微信祝福。

创新模式解民生疾厄

随着患儿增多,家长诉求也日益增多。家长询问“看不看大人”时,他回答“中医不分科,都看”。就这样,陈思瀚秉持“中医药为主、内外治法兼用”的思路,在发挥儿科专长同时,拜师国医大师张大宁,虚心向前辈求教各类疑难病症的诊疗,努力钻研成人呼吸系统病、妇人月经乳腺病、颈肩腰腿痛病、内科疑难杂症等,惠及从襁褓婴儿到九旬老人的众多患者。

以传承中医药为己任的陈思瀚,在用实际疗效来证明中医,让广大群众相信中医时,也不断创新“中医药+”的多元融合模式,不仅创立“守一堂”,把疾病诊疗、健康科普、文化自信、生活体验融为一体,打造行业标杆,更积极投身学科团队建设,精心规划个性化专业发展方向,助推科室年轻中医不断积累经验,走向成熟,让绵延数千年的中医技术得以薪火相传。

在陈思瀚的带领下,科室门诊量倍数增加到每年5万余人次。“我一天最多看到204个病人,已经是极限了。只有让科室年轻医生成长起来,才能为更多的群众提供优质中医药服务。”

激扬青春筑梦新征程

传承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活力。为了让更多人感受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陈思瀚将日常诊疗过程录制成视频,发布在抖音等平台,用这种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中医故事,让中医药文化润物无声地融入人们生活中。一个个点赞,一句句留言,打破了公众对中医药学守旧过时的偏见,有力推动着中医药在新时代焕发全新的生命力。

作为省政协委员,陈思瀚还聚焦基层中医药卫生人才培养与乡镇村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等关键议题,多次建言献策。每年他不遗余力地参加乡镇和社区中医药能力培训班授课工作,毫无保留地分享实践经验与专业见解,只为让更多的基层患者乐享更高质量的中医药服务。

如今,陈思瀚仍孜孜不倦地奔跑在中医药传承发展的大道上。他表示,要坚定中医自信,不断丰富理论知识和积累大量临床经验,将中医药真正融入百姓生活中,让更多人了解中医、认识中医、爱上中医,为更好开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新格局贡献力量。(记者时刚、通讯员黄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