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2 16:27 来源:三峡宜昌网 编辑:肖雨琴 人阅读
五月的宜昌,田垄间本应是秧苗舒展的生机图景,却因持续少雨蒙上一层焦虑。今年累计雨量较常年偏少近三成,江河水位走低、农田干裂的预警,让“水”成为全城最紧迫的关键词。在这场与天时的“拉锯战”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科学调配的智慧、基层奔走的身影,更是一座城市在困境中拧成一股绳的韧性。这场与旱情的较量中,宜昌以“三度”凝聚抗旱合力,用“三心”守护“荆楚粮仓”丰盈。
责任压实的“力度”,从“指挥部”到“田间地头”,织密抗旱责任网。“旱情就是命令,保粮就是责任!”2025年5月,夷陵区鸦鹊岭镇从白河水库紧急调水150万立方米,覆盖干渠沿线12个村,确保3.4万亩农田“喝饱水”。这场硬仗的背后,是宜昌市、县、镇三级联动的责任体系。在枝江问安镇,各个泵站管理员日夜驻守闸口,根据农田需求精准放水,改变过去“大水漫灌”的粗放模式,提升灌溉效率。全镇三级人大代表闻令而动,深入村组、走进农户,详细了解旱情、水源存量及灌溉需求。他们化身“政策宣讲员”,逐户走访,耐心解释,争取群众理解支持,引导群众科学用水、错峰灌溉。责任如钉,钉住的是粮田底线,钉实的是民心安稳。他们以责任之心,织密抗旱责任网。
科技赋能的“精度”,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激活抗旱新动能。科技,是宜昌抗旱保粮的“杀手锏”。5月7日凌晨,宜昌市夷陵区气象局抢抓有利天气条件,在全区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全区普降中到大雨,有效缓解了旱情,为农作物关键生长期注入“及时雨”。为应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春耕关键期用水需求,长江委决定自5月15日起,将三峡水库日均出库流量从8390立方米/秒提升至12000立方米/秒左右,科学调度调控水库下泄流量,重点保障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农田灌溉用水。从“汗水农业”到“智慧农业”,宜昌以科技创新之心,让抗旱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突围。
民心凝聚的“温度”,从“独木桥”到“连心渠”,共绘抗旱同心圆。截至目前,宜昌全市累计投入资金3187万元,启用泵站67座、机电井4756口,投入机动抗旱设备3017台套。水利部门积极协调水源,通过湖库涵闸泵站引调提水2.5亿立方米,34个大中型灌区灌溉水量3429万立方米,累计灌溉农田面积69万亩,还抢抓降雨时机增加蓄水2000多万立方米;气象部门及时在当阳、枝江以及多个山区县开展人工增雨作业15次172站次,增雨量2815万立方米;农业农村部门深入田间,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帮助调整种植结构;电力部门全力保障抗旱用电,确保抽水设备正常运转。在枝江问安镇,镇村两级迅速响应,累计投入人力约9020人,投入抽水泵约7010台,启用大小泵站约93个,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投身抽水、灌溉等一线工作。正是各方的紧密配合、干群的齐心协力,凝聚成强大的抗旱合力,为战胜旱情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干部与群众汗流在一起、心贴在一起,旱情再猛,也冲不垮众志成城的精神堤坝。
暮色中,江水仍在通过泵站向上输送,照亮夜空的不仅是机器的灯光,更是人们对丰收的期待。这场抗旱硬仗或许尚未结束,但当科学调度的“智慧水网”遇上干群同心的“民心水坝”,我们有理由相信:每一滴被珍视的水源,都会在土地里长成希望的模样。
作者:枝江“丹阳江畔”网评团队、枝江市问安镇人民政府 梅慈宇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三峡宜昌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