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2 16:27 来源:三峡宜昌网 编辑:肖雨琴 人阅读
近日,有媒体发现,部分社交平台上的“亲子流量”账号正偏离记录成长的初心,异化为充满铜臭味的营销工具。镜头里,幼童熟练测评成人化妆品,双胞胎被编排上演“互殴”戏码……这些场景撕开了亲子“经济”背后的真相。
某文化传媒公司旗下180个母婴账号年带货额超5000万元,某肥胖儿童账号单条广告报价4.5万元,在真金白银的诱惑下,一些家长甘愿辞职做“全职助理”,甚至让孩子停学专注“网红事业”。更加值得警惕的是,平台为刺激流量生产的推送,无形中成了乱象的“推手”,让本应充满温情的亲子记录,变成了一场各方共谋的流量狂欢。这些父母从监护人变身为“儿童经纪人”,一个个家庭生活被精心编排成“商业剧本”,童真的纯粹被流量逻辑碾压得粉碎。
这些现象早已触碰法律与伦理的双重红线。《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要求合理安排未成年人时间,《禁止使用童工规定》严禁利用儿童牟利。中国政法大学专家指出,10周岁以下儿童代言属违法行为,即便大龄儿童参与,也不能以牺牲正常生活为代价。可现实中,幼童被打扮成“潮童”走“猫步”、在镜头前暴饮暴食的画面屡见不鲜,家长为流量放弃监护责任,机构为利益突破法律底线,这样的“商业闭环”,透支的是孩子的身心健康,伤害的是社会的价值底线。
我们该如何守护孩子的童年?家长首先要清醒:孩子不是吸金工具,更不是流量时代的“牺牲品”。拿孩子的童真换短期收益,看似精明实则短视,终将让孩子在拔苗助长中失去成长的根基。平台不能只算经济账,更要担起社会责任,对低俗、侵权内容筑起“防火墙”,别让算法推荐成为不良内容的放大器。监管部门需织密制度网络,对违规签约、过度消费儿童等行为加大查处力度,让法律的刚性约束遏制住畸形的利益冲动。
每个孩子都该在阳光下自由奔跑,而不是在镜头前表演人生。当“亲子流量”回归记录成长的本质,商业逻辑让位于儿童权益,我们才能真正守护好下一代的未来。这需要家长的理性、平台的良知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毕竟,比流量更珍贵的,是孩子眼中未被污染的星光。
作者:枝江“丹阳江畔”网评团队、枝江市安福寺镇人民政府 黎可欣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三峡宜昌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