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2 08:33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张远近 人阅读
5月14日至16日,主题为“教育发展与变革:智能时代”的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在武汉举办。记者从市教育局了解到,在本次大会上,全市20多项教育数字化创新成果上宣传片、登展览台、进报告书、入案例集,充分展示了宜昌以数字化开辟新赛道、塑造新优势的教育发展改革成效。其中,西陵区唐家湾中小学、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猇亭区实验小学教联体3所学校,亮相教育数字化成果展。
猇亭区实验小学教联体现场展位。宜昌市教育信息技术中心 供图
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全覆盖 建成智慧校园示范校116所
宜昌数字教育经验写入白皮书
在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教育部在相关平行论坛介绍数字化助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时,点赞宜昌“数字教联体”。
近年来,宜昌深入实施数字赋能教联体建设行动,建强宜昌教育数智大脑,集成应用系统12个,提供集体备课等25项教学应用。深化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整市试点,坚持会用善用、用足用活,全市师生注册率和使用率达到100%,访问量1.2亿次,活跃度居全省前列。
加强数字校园建设,加快普及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推进“班班通”及实验室仪器设备更新,提高科创教室、人工智能实验室覆盖率。截至目前,全市100%的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现代化标准,建成智慧校园示范校116所。
记者了解到,在湖北省教育厅《湖北智慧教育发展白皮书》中,“创新应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宜昌教育数智大脑”“生动课堂”“数字食堂”“人工智能课程”等多项数字教育经验被写入。
——宜昌市通过“教育数智大脑”组织316名正高级教师示范教学直播,覆盖全市832所中小学校34.8万名在校学生。
——宜昌市第十六中学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温泉县、西藏自治区加查县、云南省芒市等地的民族学校结对开展远程教学。
——宜昌市“数字食堂”监管平台覆盖全市370所学校353个学校食堂、914家服务供应商,为35万师生提供智慧化膳食服务保障。
此外,全市共有10个案例入选数字化优秀案例,并被收录和公开出版发行,案例包括区域、学校两个类别,覆盖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
在此次大会上,西陵区绿萝路小学《我和我的神奇学校》、夷陵区东湖初中《探寻文言文教学的智慧密码》等纪录片、微视频、活动图片在数字大会专题网站上展示。作为终身教育现场观摩点线上参展单位,市广播电视大学承担着宜昌分会场与省中心驾驶舱的实时互动任务,为现场嘉宾展现全国开放大学体系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最新成果。
记者了解到,宜昌将聚焦“AI+教学 赋能生动课堂”,依托数智大脑平台与人工智能教育学习平台,为一线教师构建全方位技术支撑体系,为教师提供多元化AI工具的学习、选择与应用场景,助力教师精准找到契合自身教学实际的“小切口”,以技术杠杆撬动课堂效能的“大提升”。通过开展专项教研指导、AI工具应用培训与课堂实践打磨,发现、挖掘并遴选一批融合AI技术的数字“生动课堂”课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智慧教学模式。(记者郑延、通讯员韦婧)
唐家湾中小学探索国家平台赋能生态教育大课堂
AI学伴让生态课会“说话”
唐家湾中小学为国外嘉宾介绍数字化校本课程。宜昌市教育信息技术中心 供图
智能时代到来,数字技术将如何撬动教育变革?唐家湾中小学给出回答。该校“国家平台赋能长江生态教育新样态”案例作为全省唯一一所基础教育板块参展学校亮相教育数字化成果展。
作为一所2022年于长江边新成立的学校,唐家湾中小学把立德树人与建设“山水辉映、蓝绿交织、人城相融”的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结合起来,打造数字“生动课堂”,探索国家平台赋能生态教育大课堂,培养“生态文明小先生”。
学校坚持线下实景与线上数字相融合,以“小先生·大课堂”为主题,引导学生开展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利用国家平台,鼓励学生选学“素养课”,担任“小先生”,制作了一系列主题微课。
学生成为课程建设的主角:学生将微课内容以二维码方式上传和分享,轻松二次自主学习。学校还定制升级了AI智能学伴“慧慧、通通”,通过这两个数字人小导游链接国家平台专家工作室、学校AR数字化博物馆和数字化生态课程等,虚实结合,增添趣味性。校园里形成了国家平台赋能育人方式、融合育人过程、创新育人成效的新样态,长江生态教育的课堂更加生动,学生更有灵气。
如何运用国家平台开展数字教育?该校以国家平台应用省级专家指导团队为抓手,构建了“一课多师·优师同堂”的教学模式,主导实施“1个核心校+N个成员校”的教师研修模式,研发了《山水辉映·人城相融》的数字化校本课程。目前已在平台上传资源5000多个,辐射引领长江沿线城市同上一堂好课1500余场次,浏览量近百万次。
基于国家平台赋能数字化转型案例,学校分别荣获2023、2024年“教育部智慧教育优秀案例”和“湖北省数字化赋能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典型案例”,并受邀参加2024年全球智慧教育大会主题论坛。
未来,唐家湾中小学将共同参与长江大保护,筑牢三峡生态屏障,构建更富选择、更有个性、更具挑战的教育“生态圈”,营造师生自主创新的“生命场”,传递“以人为本”的教育温度。(记者郑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