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1 08:56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张远近 人阅读
宋秀宏(右一)在田间指导柑农种植绿肥。 (通讯员彭强 摄)
编者按
第三十五个全国助残日刚刚过去,宜昌三峡融媒体中心记者走近一位用跛足丈量山岭、以科技改写命运的峡江赤子。他,是脊髓灰质炎患者,亦是乡村振兴战略的践行者;是身披风雨的“土专家”,更是托起万亩橙海的“活地图”。从陡坡滑落的血痕到无人机掠过的金浪,从质疑声中的倔强野草到漫山遍野的丰收灯火,宋秀宏用35年光阴证明:生命的价值,从不因残缺而折损。
长江奔涌,劈开三峡的峭壁,造就了秭归县泄滩乡“山尖像锥子,山脊像刀子”的险峻。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夏橙种植如火如荼,而宋秀宏,就是这幅波澜壮阔图景中,不可或缺的一抹色彩。
今年57岁的宋秀宏是秭归县泄滩乡农技服务中心主任。在2岁时,脊髓灰质炎无情夺走了他左脚的健康,从此走路一瘸一拐。然而,身体的残疾从未禁锢他的精神,他如同一颗坚韧的种子,用实际行动谱写出一曲动人的“三峡橙歌”。
扎根
1990年,22岁的宋秀宏中专毕业,带着一腔热血回到家乡。然而,命运似乎总爱和他开玩笑,水利水电专业毕业的他从事农技推广工作,难免捉襟见肘,左脚的残疾更令他举步维艰。有村民质疑:“你自己都走不稳,能教我们种橙子?”
质疑声虽刺耳,但他却像山间的野草般倔强。农技知识不足,他白天跟着老农下地,晚上挑灯苦读,用3年拿下农学中专函授和农技推广大专文凭;左脚残疾不便爬山,他拄着木棍,踩着碎石,硬是将全乡13个村的土地走了个遍。一次雨后,他在陡坡滑倒,滚下山崖,右臂划出半尺长的血口。
泄滩乡,1974年开始探索发展夏橙产业,因技术落后、知名度低、销路闭塞、收益少等问题,农户种植积极性一直不高。“种橙不如种粮,至少饿不着。”一村民无奈地说道。
上世纪90年代,宋秀宏主动请缨,与同事一起在海拔450米的棋盘岭村马歇岩建起夏橙基地。那是秭归夏橙首次突破海拔350米的种植禁区。
“石头缝里种橙子?怕是连苗都活不了!”村民议论纷纷。宋秀宏不争辩,带着铁锹和测量仪住进工地。陡坡改梯田,他跪在碎石上规划线路;树苗扎根难,他亲手调配有机肥,一勺勺浇灌。180天后,50亩梯田从山脚盘旋至山腰,3500株夏橙苗在石缝中昂首挺立。
示范基地的成功点燃了乡亲们的信心,当地夏橙种植从海拔175米到海拔650米全面开花。3年间,全乡夏橙面积从零散的5000亩猛增至2.5万亩。2003年,泄滩乡正式戴上“中国夏橙之乡”的桂冠。而宋秀宏,也从一个普通的农技员,成长为了乡亲们心中的“夏橙专家”。
绽放
春风掠过峡江,宋秀宏的脚印早已叠成泄滩乡山山水水的路标。从嫁接改良到病虫害防治,从疏花疏果到科学施肥,宋秀宏手把手将关键技术传授给果农,推动当地夏橙种植走向标准化、规模化。近20年来,他累计开展培训450余场,覆盖2万多人次。
棋盘岭村王辉珍是宋秀宏最得意的“徒弟”。翻开她那卷边的“万能账本”,2010年至2024年,7亩夏橙产量从23134斤飙升至79740斤,收入从2.7万元跃至21.2万元。“全是宋主任手把手教的!”她抚摸着账本,眼眶发红——那不仅是丰收的密码,更是一个残疾农技员用30年光阴刻下的等高线。
2015年,宋秀宏教她疏花疏果:“一枝留三果,个头大、甜度高。”王辉珍连夜把要点抄在灶台边的墙上,做饭时也不忘默念。如今,她种的夏橙每斤价格比别人高0.2元,客商抢着预订。2023年,她当选秭归柑橘栽培系统传承人,成了乡亲们争相请教的“土专家”。
在泄滩乡,宋秀宏的“徒弟”遍布山野。返乡青年陈千刚跟随宋秀宏20年,种出的夏橙皮薄如纸、甘甜可口,彻底撕掉了“酸橙”标签;老柑农向长贵用绿肥控草,果园生态改良,橙子拿下全县大奖;种植大户周青山砍掉1600棵老树,通过疏株间伐让产量翻番……“宋主任是‘活地图’,哪块地缺啥元素,他抓把土一瞧就明白!”柑农们说。
35年来,宋秀宏穿坏47双鞋,摔碎3副眼镜,徒手采集土样1100多份,绘制出全乡土壤“病历本”。他推广测土配方施肥5000亩,种植绿肥3000亩,改良高海拔品种3000亩,让枯黄的果树重焕生机。
改良过的果园亩产翻了3倍,金黄的果子堆成小山。村民王建蹲在自家果园里感慨:“以前种粮勉强糊口,现在一亩夏橙就能收入2万多元!”
腾飞
盛夏的泄滩,漫山遍野的夏橙树上,金黄的果子压弯枝头,宛如一盏盏小灯笼,照亮了乡亲们的笑脸,也照亮了他们的致富路。虽然还未正式开园,但客户们已经迫不及待。
凌晨5点,宋秀宏骑车来到牛口村。山顶,无人机吊着满筐夏橙俯冲而下,十几秒便落至公路边。柑农张作开笑着迎上来:“多亏您推广这‘铁家伙’,今年运费省了三成!”
时间倒回2017年。彼时,当地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一主带一拖,一天一千多,吃饭看火锅,抽烟看盒盒,啤酒敞起喝。”泄滩地势陡峭,坡度最高可达70度,因挂在崖壁,一男一女一天仅工钱就要1000多元。“最令人揪心的,旺季你出钱还请不到工。”坊家山村余志容至今仍记得曾经的无奈。
得知全县首条轨道运输车建成的消息,宋秀宏欣喜不已。他立刻组织柑农前去学习,并挨家挨户算账:“一台轨道运输机政府补贴30%,运价能砍三分之一!”当橙筐坐上“小火车”轰隆下山时,老柑农抹泪:“这辈子没见过橙子自己‘跑’下山!”
几年间,全乡600多台运输机械相继建成,13万米轨道如银蛇盘山,让柑橘运输“天堑变通途”,年省运费600余万元。
2024年,宋秀宏又将目光投向农业无人机。他发起全乡首期农业无人机驾驶员培训班,让40多位果农的指尖第一次触碰到智能遥控器的温润。54岁的周宗年作为班上最年长的学员,结业后便与周青山、周恒山组成“叔侄铁三角”,将3台农业无人机开进橙园,“开心农场社会化服务队”正式启航。如今,全乡农业无人机已达43台,每天运力达600多吨。
满载金果的轨道“小火车”,与盘旋的无人机共演现代农业二重奏,奏响泄滩夏橙出山乐章:全乡5万吨夏橙90天售罄,比往年提前20天,销售收入突破2.6亿元。“是科技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为夏橙产业插上了翅膀。”柑农们感言。
长江如练,夏橙林海翻涌,无人机掠过苍穹,洒下一片金色的希望。“这辈子,能看着乡亲们的日子比橙子还甜,值了!”宋秀宏轻声说,山风拂过白发,如一首无声的橙歌。(记者胡兴军,通讯员郝明曦、史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