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6 08:12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张远近 人阅读
“这是《屈原》,这是李白的《把酒问青天》,这是《寿比南山不老松》……”5月7日,在位于伍家岗区伍家乡灵宝村的廖传星劳模创新工作室里,廖传星正认真向来此研学的学生们讲解着各类作品。
整个工作室有近90平方米,错落有致地摆满了各类木雕根艺作品。这些作品,大小不一,但全都雕刻地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一天不创作就心里难受
今年56岁的廖传星,从小就酷爱绘画,并且是学校有名的“小画家”。
他说,小时候家里穷,要经常在山上挖树桩卖给别人做盆景补贴家用。那时候,他会把那些树桩幻想成已经创作完成的盆景,有的是风景,有的是鸟兽。“我就在想,既然别人可以做盆景,为什么我不能把它雕成作品再卖?”
17岁那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一位老根雕艺人做根雕,瞬间就爱上了这门手艺。“他把手中的树枝用刀子随便摆弄几下,就变成了一只活灵活现的小鸟根雕。”回家后,廖传星就拿起家中的菜刀模仿着老人的样子,雕刻出了第一件作品——一只小鸟。随后,这只“小鸟”在花鸟市场卖出了80元的高价,给了他极大的鼓励。
他开始进行根雕练习,阅读大量的书籍提高技艺,并买来各种各样的雕刻工具。但技艺学成并非一朝一夕,他从模仿大师作品开始,不断刻苦钻研、磨炼技艺。经过几年不间断的学习,他的作品逐渐被市场接受,并成长为远近闻名的木雕手艺人。
“那时候特别痴迷根雕创作,一天不创作就心里难受。有时候为了完成一个作品,可以一两天不睡觉。”回想起自己学习根雕的道路,廖传星说,想学习好一门技艺,就必须刻苦钻研,持之以恒。
必须跟上时代步伐
5月13日,在廖传星的工作室外,他正认真地打磨一个茶台,整个茶台有半米多高,近2米长。
“这个茶台时间久了,需要重新打磨。因为物件太大,打磨时灰尘比较多,就放在了外面。”廖传星说着,轻轻吹掉茶台上的木屑。
根雕是将枯树根雕成艺术品,并赋予其新生命的一门手艺活。虽然雕刻了很多活灵活现的作品,但在廖传星看来,想让传统的根雕活起来,就必须不断探索创新,跟上时代步伐。
他创立了云深根艺工作室,通过融合现代审美与传统技法,创作出众多令人惊叹的作品。他雕刻的反映宜昌峡江特色的《峡江渔翁》《峡江红船》,以及以三峡人家等为主题的各类作品,深受大众喜爱。
作为屈原故里,宜昌将屈原文化融入城市肌理,积极推动屈原文化进教材、进景区、进田园。以传承屈原文化精神为主题,廖传星雕刻了相关的系列作品。“我希望通过雕刻屈原相关作品,来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廖传星认为,根雕讲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要根据木头的形状、颜色和纹理走势等来构思,做成最适宜的模样。他做根雕的原材料以崖柏和黄龙木为主。“黄龙木纹理流畅,木质平滑,特别适合进行人物和动物创作。”廖传星说。
“玉不琢,不成器”,根雕亦然。从艺近40年,廖传星创作根雕作品万余件,让根雕这一传统技艺声名远扬。
希望把手艺传承下去
在注重作品创新的同时,廖传星也注重作品分享和艺术传承。只要对根雕有兴趣的人他都热心接待,曾多次带领根雕爱好者以及外地研学的学生参观工作室,展示根雕作品,讲解根雕技艺。
“我想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来到灵宝村、爱上根雕文化。”村里举办文化活动时,廖传星会特意带着他的作品在文艺活动现场进行展示,将艺术气息融入百姓生活。
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向他学习根雕技术。他不仅免费收徒教学,还给他们免费提供食宿、工具。渐渐地,来这里参观的人越来越多,灵宝村根雕的名气越来越大,形成了根雕原材料收集、加工、创作和培训的“一条龙”经济,为当地增添了人气,也促进了乡村产业发展。
这些年,他积极投身根雕技艺的传承事业,免费开办培训班50余场次,惠及2000余名群众。耐心指导年轻学徒10余名,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经验与技巧,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根雕人才。
2024年底,由伍家岗区总工会认定并挂牌的廖传星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这令廖传星将木雕技艺传承下去的信心更足,目标更坚定。
“我会一直做根雕,直到干不动的那一天。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爱上根雕,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廖传星说。(记者何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