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本地> 本地> 正文
“满弓”发力 挺起工业“脊梁” ——解码宜昌工业以有效增量强支撑

2025-05-13 08:24 来源: 三峡日报 编辑:张远近 人阅读

编者按

前4个月,宜昌工业经济“增势稳、产业竞、增量足”,离不开203个增长点的强劲拉动,尤其是其中139个增长点抢先机、早出力、快发力,进一步夯实工业底盘。二季度是攻坚季、关键季。全市工业增长点正以“冲刺跑”的节奏,释放产能、创造产值,为“双过半”注入强劲动能。  5月12日,记者走车间、访企业,看宜昌工业增长点如何“满弓”发力、支撑有力,书写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壮丽新图景。

安琪酵母 生产线火力全开 提前交付海外订单

银灰色轨道上,8连袋真空5克酵母精准行进至预定坐标。“蜘蛛手”凌空舒展,借助重力将产品对折并自动装袋、装箱、码垛——这套斥资近500万元新上的智能包装线,正以每分钟300包的成绩刷新行业速度。

5月12日,记者走进位于伍家岗区的安琪健康食品产业园,金属传送带的震颤声与伺服电机的蜂鸣在厂房内交织轰鸣。

安琪健康食品产业园小包装酵母车间。(通讯员吴晶瑶 摄)

这里生产着3克到25克共172种酵母产品,国内家庭烘焙常用的小包装酵母大多就出自这里。园区工厂设备部部长向金华介绍,海外市场需求旺盛,带动酵母主业稳健增长。通过技术改造和工艺优化,一季度小包装酵母总产量同比增长10%,相当于多产出300吨。

生产线上,真空包装的酵母银鱼般攒动。酵母生产部部长陈启洲驻足包装机前,“这是拉美地区客户的订单,要求21天生产7300件。”他调出生产日志,“现在通过智能制造系统,日产能稳定在350件,高峰期达到450件,最终实现提前两天交付。”

在产业园的健康食品原料智能生产车间,一楼大包装、二楼小包装共计10条智能生产线全部开启,生产旺季,产线可随着订单的变化快速切换产品类别。

“3月我们处理了30多个大单、急单,生产了公司半数以上的泡打粉产品。”工艺主管刘海洋指着排产表介绍,跨车间生产油条膨松剂、泡打粉、小苏打等产品,同步探索交接班不停机、错峰用餐“人歇机不歇”机制,并采取生产激励等措施,该车间食品原料单月产量达到4000吨,创下投产以来新高。

安琪百味是最新入驻产业园的企业,推开生产车间大门,一股清新的鲜果香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依托业内领先的负压糖浸、低温烘干等技术,“洋水果”蔓越莓在这里历经清洗、切片、压榨等精深加工,变成美味的蜜饯、果汁,端上了消费者的餐桌。

经济内循环引发订单激增。“订单已经排到了6月底,目前车间上下都在抓紧时间保交付。”现场生产负责人钱家驹告诉记者。

记者在现场看到,8台直径2.4米的全自动腌制锅正在运转,蔓越莓果肉在恒温糖浆中翻滚。

“蔓越莓蜜饯的生产过程中,糖浸是非常关键的一步。”钱家驹介绍,车间通过优化下料工艺、改良脱色系统等举措,把腌制时间从7天压缩到12小时,日产能从8吨提升到15吨。

目前,该生产部产能已基本接近峰值。若订单量持续增加,他们将加快上新智能制造系统、推动技术改造,进一步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确保所有订单都能按期交付。

智能制造打基础、产业园活力涌动、生产线火力全开,推动安琪一季度实现总发酵产量、营业收入增长双双突破10%。(记者杨婧、通讯员杨李根)

楚能新能源 4月交付1.8GWh 创单月新高

5月12日,宜昌楚能新能源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电池产品刚下线即被装箱,销往国内及海外市场。4月,公司交付储能电池、动力电池1.8GWh,创下单月新高;5月,预计交付量突破2.5GWh,再次刷新纪录。

4月以来,宜昌楚能新能源创新科技有限公司迎来发货高峰期。公司副总经理焦林森表示,5月,宜昌基地将完成第一批欧盟订单的交付,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产销两旺的状态也有望延续全年,储能产品的订单量和交付量预计双双冲进全国前五,动力电池的订单量和交付量预计迈入全国前十。

楚能新能源宜昌基地2号车间,一块314Ah电池在经过热压、极耳焊接后,即将进入下一道工序。(通讯员金晓燕 摄)

生产和销售成绩屡创新高的背后,是工艺升级、科技创新与市场认可的“三重奏”。在楚能二号电芯车间,26台全自动正极涂布设备正以每分钟65米的速度,在银色的铝箔上喷涂黑色的正极材料磷酸铁锂。公司工作人员介绍,去年这些设备每台每分钟喷涂50米,生产5到6块电池。今年,通过对设备性能进行提档升级,每分钟产量提高了1到2块电池,加上一天24小时不间断生产,电池产量显著提升。“今年以来,我们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把整个设备的运行速度提升了20%以上,属行业较先进水平。”公司二工厂电极段经理袁长卿说。

除设备性能升级,依托楚能新能源专家委员会、楚能创新研究院等智囊研发团队,宜昌基地在原材料、工艺流程等关键环节持续推进技术革新,让研发成果从实验室快速走向生产线。以负极使用的铜箔为例,以前厚度是7微米,改良后压缩到4.5微米,约等于1根头发丝直径的1/10。变薄后,铜箔表层就能喷涂更多的活性材料,使电池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实现能量密度的突破。

工艺升级、科技创新是产能释放的“加速器”,而市场认可则是检验成果的“试金石”。凭借卓越的产品性能和稳定的交付能力,去年楚能新能源产品的海外订单突破30GWh,赢得来自欧盟、中东、北美的200余家合作伙伴认可。

目前,楚能新能源宜昌基地四号车间正在进行产线调试,预计本月中下旬投产,可填补叠片工艺生产空白。(记者龙婕、徐明明,通讯员金晓燕)

兴勤电子 牵手新能源巨头 传感器带动产值增四成

5月12日,记者在兴勤(宜昌)电子有限公司看到,一粒粒细小的芯片从生产线上下来,经过自动化设备加工后,一个个拇指大小的传感器雏形初现。它们将成为新能源汽车上的“神经元”。

新能源汽车充放电的时候,电池温度过高,系统会冷却处理;设定一个温度,家里的空调会根据周围环境自动调节;手机温度过高,系统会自动调节。实现这些功能,都离不开传感器。

兴勤电子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在检测芯片性能。(记者王飞 摄)

“如果把芯片比作汽车的‘大脑’,那么传感器就是它的‘五官’,它们将收集到的信息传递给大脑,大脑再根据这些信息作出反应。”兴勤(宜昌)电子有限公司副厂长贾奎告诉记者,温度传感器是该公司的拳头产品,主要应用于家电、3C数码、新能源等领域,合作的客户有宁德时代、比亚迪、欣旺达等企业。

在生产车间,经过切片、研磨、印银等工序后的芯片银光闪烁,工人们正在检测一颗颗砂粒大小的芯片性能,它们是温度传感器的核心部件。兴勤电子依靠科技创新,从配方到工艺全部实现了自主研发。从2017年起,兴勤电子瞄准新能源产业持续攻关,产品不断迭代升级,朝着小型化、精准化方向发展。如今,公司生产的温度传感器通过了持续1000个小时的稳定性测试,可以在汽车中稳定发挥作用10年。

“公司生产的芯片切割精度可以达到0.01毫米,相当于1/4根头发丝。精细化程度越高不仅让传感器集约型更强,还能提升优良率。目前,公司新品优良率达到98%,芯片的精度、优良率在业内处于领先水平。”公司工程部副经理朱强告诉记者,当下,市场要求传感器的体积更小、反应速度更快。经过企业的不断迭代升级,传感器的热反应时间从3-5秒缩短至1-2秒。以新能源汽车为例,更快的反应速率可以更好的保证汽车电池的安全。

作为汽车的“神经元”,车用传感器广泛用于动力总成、底盘、车身系统等。受益于新能源汽车的爆发式增长,传感器的应用率正逐年提高。凭借着先进的制程和多年的技术积累,目前,兴勤电子订单已排到7月,与国内外多个知名新能源汽车品牌建立了合作。

贾奎说,兴勤电子宜昌工厂自2004年成立以来,已熟练掌握陶瓷材料核心技术与先进制程,持续开发以热敏电阻技术为核心的新型温度传感器。1至4月,公司产值达到1.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0%。其中,温度传感器占公司产值30%左右。今年全年营收目标4.5亿元,温度传感器力争达到40%的份额。(记者杨春艳、王飞)

晋控气体 日产总氨2800吨 副产品贡献可观利润

“系统保持满负荷运行情况下,每天稳定生产总氨2800吨,投产一年总氨产量达到84万吨。”5月12日,在当阳市坝陵化工园,湖北晋控气体有限公司生产管理部调度室主任李朋朋如是说。

中控室大屏幕上,气化、净化、合成等工段井然有序,工作人员轻点鼠标,智能操作无烟煤块在生产线上“脱胎换骨”,变成清澈的液体合成氨,运往下游化工企业。

作为湖北省重点引进项目,晋控气体年产55万吨氨醇技术升级改造项目总投资35亿元,一期年产55万吨氨醇生产线于去年5月建成投产,当年便实现产值12.2亿元。

位于当阳市坝陵工业园的晋控气体厂区。 湖北晋控气体有限公司 供图

合成氨是基础化工原料,市场需求旺盛,但传统工艺的高能耗问题长期制约行业发展。如何优化技术路线,在降低能耗水平的同时提升盈利能力便成了晋控气体发展的目标。

“项目引入了全国化工合成氨领域升级改造后的‘赛鼎碎煤加压气化炉’装置,不仅污染小、能耗低,还通过燃烧温度低的优势,保留更多甲烷、硫等元素再利用。”李朋朋介绍,行业内先进企业生产1吨合成氨的综合煤耗约1200公斤标准煤,而晋控气体降到900公斤左右。

在此基础上,晋控气体与杭州中泰深冷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煤制氮肥联产LNG液氮洗工艺”,将传统液氮洗与甲烷液化工艺相耦合,实现气体净化与LNG(液化天然气)生产“一步到位”。相比传统工艺,设备数量减少30%,开车成本降低40%。3月27日,中国氮肥工业协会认定该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建议在行业推广。

“LNG售价高达每吨4800元,大约是合成氨的2倍,贡献了企业近40%的利润。”公司销售部部长王稳补充道,湖北省的LNG来源主要是外地输入和管道天然气本地加工,晋控气体年产10万吨LNG的能力,填补了省内产能空白。该产品已销往武汉、荆门及湖南、河南等地,应用于城市燃气、交通燃料及工业用气等领域。

同为清洁能源副产品,晋控气体1.4亿标方/年的氢气产能不容小觑。“我们已成为园区的氢燃料供应中心,今年将加强企地合作,开拓省内外销售区域。”王稳说,以液体合成氨为核心,衍生出LNG、硫酸、氢气,不断优化的产品结构将进一步提升企业竞争优势。

围绕晋控气体,坝陵工业园区还形成了绿色循环产业链:宜昌杭氧气体有限公司供应氮气、华强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消纳氢气、湖北徽阳新材料有限公司拟铺设管道直输合成氨……上下游“隔墙供应”让资源吃干榨尽。

1至4月,晋控气体总营收超6亿元、净利润3200万元。“在产能释放、技术降本和市场拓展的叠加效应下,我们今年将朝着产值24亿元的目标加速奋进。”公司负责人罗俊杰信心满满。(记者邓羽琴、通讯员孟靖凯)

科技是最强劲的发展“加速器”

安琪健康食品产业园食品原料智能生产车间3月产量4000吨,创投产以来新高;楚能新能源4月交付储能电池、动力电池1.8GWh,创单月新高;兴勤电子传感器的热反应时间从3-5秒缩短至1-2秒;晋控气体每吨合成氨综合煤耗从业内低点约1200公斤降至900公斤左右……产能创新高、性能进“秒级”、成本创新低,这些来自宜昌工业增长点的亮眼成绩,彰显了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产能创新高,既是市场需求的倒逼,更是产线实力的体现。没有订单,产能再大也是空转;没有智能产线,订单再多也难以承接。过硬的产品赢得订单,先进的产线保障交付——这正是科技赋能的最佳证明。安琪每分钟300包的智能包装线,就是最生动的注脚。

性能进“秒级”,成本创新低,这既是赢得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更是企业提质增效的关键支撑。无论是兴勤电子实现传感器性能跃升,还是晋控气体降低煤耗水平,都彰显了科技创新带来的硬实力。

二季度过半在即,冲刺“双过半”目标时不我待。培育工业增长点需要强大引擎,科技创新正是最强劲的发展“加速器”。(宋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