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水饺皇后》看烟火里的女性奋斗史

2025-05-12 17:32 来源:三峡宜昌网 编辑:肖雨琴 人阅读

今年五一档电影市场中,《水饺皇后》的表现显得格外亮眼,在众多同期上映的电影中,不仅票房遥遥领先,而且多次登上热搜,话题热度居高不下。这部改编自“湾仔码头”创始人臧健和发家史的现代寓言,将镜头对准市井巷陌中的平凡人,在苦难和汗水的交织下,在擀面杖与锅碗瓢盆的交响中,谱写了关于坚守、突破与传承的凡人奋斗之歌。

臧健和的创业史颠覆了传统商战片的华丽叙事,没有西装革履的谈判桌,没有资本市场的尔虞我诈。初到香港的臧姑娘一天打三份工,每天只能睡4小时,赚的钱刚够交房租。直到一次工伤,她不能再干重活,走投无路之下,她推着小车去湾仔码头卖水饺。她“倔强”的坚韧贯穿始终,在工伤赔偿纠纷中,她只拿应得的工资,将尊严置于金钱之上;面对黑帮威胁,她挥刀护女,怒吼“敢动我女儿一下,我跟你们拼命”,在拒绝前往泰国和加拿大移民的邀请中我们看到了臧姑娘的两次精神跃迁,从“被抛弃者”到“命运主宰者”,从“为生存所迫”到“为梦想而活”。一个小人物成长的故事就这样生动地徐徐道来,给大银幕前的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电影在群像集体呈现中展示人间温情,影片对香港市井文化的描摹充满烟火气,车水马龙的街道、霓虹灯牌林立的楼房每一处细节都还原了70年代的香港。在当时香港社会大背景下,臧健和的成功并非单打独斗,不仅是一幅底层互助的群像图,更是平凡人相互扶持、彼此照亮的温暖汇聚。房东红姐从市侩到温暖的转变,糖水伯的无私指点和默默帮助,警察华哥的江湖义气,以及邻居们“一碗面传递温情”的细节,这些萍水相逢的善意,不仅填补了她原生家庭的缺失,更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守望相助”的文化内涵。

电影中的水饺早已超越食物本身,成为文化记忆的载体。水饺在影片中既是谋生工具,也是文化融合的象征,臧健和将北方咸香的水饺改良为港式清淡风味,暗喻了70年代移民群体在异乡扎根的生存智慧,既要保留传统,又要拥抱变革。同时也将渺小个体的奋斗与香港发展的历史紧密相连,从香港成为“亚洲四小龙”,直至回归祖国;从手工擀皮到流水线生产,从街头小摊到国际品牌,“湾仔码头”的华丽蜕变呼应了香港经济腾飞的时代背景,再一次展示了个体命运与时代变迁紧密的关系,不仅是主角从迷茫到找到目标的逆袭,更是红姐、露丝以及臧姑娘一双女儿等女性命运也都在时代风云际会之中找到各自的归属。

《水饺皇后》之所以打动人,在于它摒弃了个人英雄主义的叙事,转而聚焦于一个普通女性如何在绝境中活出尊严、活出精彩。这一段平凡而伟大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女性也可以不囿于厨房的方寸天地之间,也能在热气腾腾的烟火里撑起属于自己的事业。同时也给我们以启示,传奇不必惊天动地,它可以诞生于凌晨四点的菜市场、藏身于四平米的出租屋、汇聚于一张手擀的饺子皮、扎根于一辆四轮手推车……影片结尾“致天下所有妈妈”的题献特别迎合了即将到来的母亲节,将个人史诗升华为对平凡女性奋斗者的集体致敬。

电影将女性自强自立精神、水饺的饮食文化与亲情友情交织在一起,这一碗烟火里,包裹着女性觉醒的勇气、市井温情的厚重与时代精神的回响,就像臧健和说的:“人生就像包水饺,褶子再多,包起来,下锅煮,总会有热气腾腾的幸福。”

作者:“丹阳江畔”网评团队、枝江市委宣传部 冯靖炜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三峡宜昌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