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智驾”成了脱手“自驾”

2025-05-12 09:31 来源:三峡宜昌网 编辑:谭强明 人阅读

伴随汽车产业的逐步发展,智能驾驶成为不少车企比拼科技的焦点,辅助驾驶、代客泊车、遥控召唤等炫酷功能接踵爆红,“智驾”水平的高低成为了消费者衡量汽车综合实力的核心指标。然而,近期汽车行业会议的召开,为“智驾”提出了系列规范性要求,也让这场“竞技”趋于理性。

根据2022年3月施行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目前市面上在售车辆普遍仅处于L2级辅助驾驶阶段,尚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这意味着实行驾驶任务的主体仍然是人,车辆只是“助手”,不是“司机”。从根本上说,当前所谓的“智能驾驶”本质仍是“人机协同”,不是“放手托管”。

但是,近两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仿佛陷入了一个比拼智驾的“怪圈”,一些企业为了抢占市场话语权,热衷于“炒概念”“堆参数”,一些功能产品尚未成熟,就被匆忙推向市场。

这些行为,让消费者产生严重误判:误以为智能驾驶等同于“自动驾驶”,误以为买了智能车,就可以“放手让车开”。结果,越来越多驾驶员依赖于“智驾”,习惯“脱手”“脱眼”,导致人对车辆的掌控力下降,从而引发交通安全事故,危害生命财产安全。

种种教训告诉我们,要让智能驾驶真正成为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而不是埋下隐患的“定时炸弹”。为此,我们必须健全法规标准,明确权责边界。通过立法明确功能使用中的法律责任划分,厘清厂商、车主之间的权责关系,杜绝驾驶员“甩锅”智驾系统,减少企业“模糊避责”的空间。其次,要坚持安全优先,审慎推进技术应用。车企应牢牢守住安全底线,把复杂场景下的极限应对能力作为研发重心,优化完善AEB主动刹车、碰撞预警等关键功能。同时,依托智能座舱分析用户驾驶行为,为不同风险水平的驾驶者定制更契合的辅助策略,实现“人车协同”,避免“技术误伤”。最后要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宣传口径。监管部门应加强对智驾功能宣传语的审核监督,遏制夸大其词、误导消费者的营销行为。对以“众测”“尝鲜”名义频繁推送未经验证的OTA升级行为设立门槛,确保每一次功能上线都是安全可控的“进步”,而非风险外包的“试验”。

智能辅助驾驶的发展,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也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全球竞争中“弯道超车”的关键机遇。我们应当理性、客观看待智能驾驶的技术进步,既不夸大其词,也不因噎废食。推动智能驾驶健康发展,必须在创新与规范中取得平衡,在发展与安全中守住底线,才能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人,让这场智能驾驶革命真正驶向安全、高效的未来。

作者:夷陵区樟村坪镇政府 李明皓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三峡宜昌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