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本地> 本地> 正文
从“生态包袱”蜕变为“绿色财富”—— 一根秸秆的绿色逆袭

2025-05-10 06:25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张远近 人阅读

图为鑫锐再生资源公司员工正在对秸秆基质水稻育秧盘进行摆盘作业。(记者张锴 摄)

5月8日上午,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让当阳市庙前镇鑫锐再生资源公司的育秧基地紧张起来,公司负责人尚黎平和工人们冒雨查看灾情,“咔嗒”一声,尚黎平掀开黝黑的水稻育秧盘,细密的白色根须紧紧地“抱”在一起,嫩绿的秧苗在雨中挺直了“腰杆”。“成了!”这个和水稻打了半辈子的汉子咧嘴笑道,“往年这种大雨早把营养土冲散了,现在盘更牢,苗更壮!”

这个让老庄稼把式称奇的“黑科技”,是尚黎平团队三年磨剑的成果。2021年秋收后,外地一些田埂上焚烧秸秆的浓烟刺痛了尚黎平,“能不能把秸秆变废为宝?”他联合民天米业和科技企业、院校专家,投入上百万元合作试验,终于攻克秸秆纤维降解难题。粉碎的秸秆经微生物发酵后,与沼渣、菌渣按秘方配比,做成有机质含量高的营养底土。“水稻种子在生根发芽时可直接吸收秸秆盘中的营养物质,在插秧时又随同秧苗回归田间,实现秸秆的原料化与肥料化利用,不仅绿色环保,育秧成本还降低了。”与鑫锐公司合作的生物质育苗科技专家秦启双介绍,采用秸秆基质代替传统底土育秧,成功破解了传统农业“育秧取土破坏生态、育苗成本居高不下、秸秆焚烧污染环境”三大难题。

“不仅变身营养土,对于品相好的秸秆,我们还加工成畜禽饲料。品相差或腐烂的秸秆,还可以制成烘干设备燃料,做到秸秆‘吃干榨尽’,物尽其用。”尚黎平眼中泛着光。

秸秆的“变形记”还不止于此,鑫锐公司还采用智能化流水线设备进行工厂化育秧,大大节省了人工,育秧效率较之前提升了2.6倍,育出的秧苗进行机插秧作业,可以提升单产亩均约100斤。为了更好地服务春耕生产,公司还建立了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采取订单式经营模式,集育种、育苗、机插、飞防、收割、烘干、加工等全链条环节为一体,有效提升粮食产量及质量,目前公司已育苗7000多亩,全年订单面积1.5万亩,同比增长了一倍多。

“鑫锐公司的创新实践,开创了‘以废促产’的现代农业新范式。”当阳市农技推广中心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生态账:每生产1吨基质营养土可消纳2.5亩农田秸秆,避免焚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减少取土对耕地表层的破坏;基质土在育苗结束后可完全降解还田,形成“秸秆-基质-肥料”的绿色循环。他透露,今年将在当阳全市推广秸秆育秧水稻种植面积3万余亩,预计消化秸秆5万吨,减少化肥使用300吨,助农增收800万元,实现从“生态包袱”到“绿色财富”的蜕变。(记者张锴,通讯员尚雪芹、朱炳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