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本地> 本地> 正文
“一地多用”显生机 ——看河溶镇建国村如何绘出乡村振兴“新图景”

2025-05-09 08:59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张远近 人阅读

煜晖家庭农场葡萄园套种瓜果蔬菜,一地多用尽显生机。

建国村乡村文化节现场。

农文旅融合带动一方经济。

当阳河溶镇建国村立足本地资源,积极探索特色农业发展之路,通过创新产业模式、完善配套设施,走出了一条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发展新路径,成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范例。

大棚经济:家门口的“致富摇篮”

走进建国村,成片的温室大棚在阳光下泛着银光,大棚内,一行行茄子植株长势喜人。村民代菊每日清晨6点便开启一天的劳作,她将成熟的茄子小心摘下,随后又去采摘南瓜、黄瓜,再将新鲜蔬果搬运到仓库进行打包。“在家门口就业,一年增收两三万元,日子越过越踏实!”代菊满脸笑意。

莫家湖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高华荣介绍,这里长期雇佣30名工人,在农忙、果蔬收获等用工高峰期,散工数量更是超过百人,一年人工成本约40万元。这些工作岗位不仅解决了当地村民的就业问题,还让他们实现了稳定增收,让许多原本外出打工的村民回到了家乡。

近年来,建国村不断扩大大棚规模,尤其是智慧农业大棚的搭建,能够根据不同农作物的生长需求,精准调节温度和湿度;滴灌系统可以实现水肥一体化,既节约了水资源,又能让农作物得到充足的养分。在种植模式上,建国村推行辣椒、小番茄、时令蔬菜等多季轮作模式,实现一地多用、一地多收。一个棚三季下来,每亩产量可达3万斤。此外,村里建设的农产品分拣中心、冷藏保鲜库等配套设施,让新鲜的蔬果能够远销各地。

立体套种:土地里的“增收密码”

在煜晖家庭农场的葡萄大棚内,一幅立体的田园图景徐徐展开。上方,葡萄藤沿着精心搭建的支架攀爬;下方的田畦上,各种蔬菜生机盎然。白菜舒展着层层叠叠的叶片,空心菜挨挨挤挤;西瓜与甜瓜的藤蔓相互交错,西瓜藤上缀着明黄色的小花,甜瓜藤上已结出乒乓球大小、毛茸茸的果实。

农场负责人肖雪荣介绍,农场采用葡萄地套种瓜果蔬菜模式,套种面积近100亩,一年可套种两季,预计一年可增收160万元左右。这种立体种植模式,巧妙地利用了不同农作物的生长特点和空间需求,充分挖掘土地潜力,大大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在葡萄生长的间隙,套种的蔬菜和瓜果也能茁壮成长,实现了“一地双收”甚至“一地多收”。同时,农场也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长期工有25人,在葡萄修剪、蔬果采摘等高峰期,散工可达80人。

村民赵翠兰边劳作边说:“在家门口干活,既能挣钱又能顾家。”工人们穿梭于藤蔓间,或为葡萄整枝,或给蔬菜除草,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农旅融合:田园间的“发展新篇”

近年来,建国村在做强农业产业的同时,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新路径。作为先行试点,村里以特色果蔬种植为依托,通过举办休闲采摘节、乡村文化节等活动,吸引周边城市游客纷至沓来。每到丰收时节,采摘园内一片热闹景象:亲子家庭穿梭在藤蔓间,体验亲手采摘的乐趣;年轻游客打卡田园美景,记录美好瞬间;夜幕降临后,文艺演出轮番上演,将乡村夜生活装点得热闹非凡。为丰富游客体验,村里还推出农事研学活动,让大小游客都能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记者尤蔓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