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1 07:43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张远近 人阅读
陈红兰(右)帮丈夫方正财整理衣服。(枝江市安福寺镇供图)
4月29日,晨曦微露,70岁的陈红兰早早起了床,拄起拐杖蹒跚着走进门前的菜畦,眼神专注地在枝叶间搜寻,轻轻摘下鲜嫩的蔬菜。丈夫方正财手提菜篮,默契地接过陈红兰递来的蔬菜,迅速而有序地码放整齐,整个过程无声却满含温情。
陈红兰原是恩施巴东人,1977年经人介绍嫁到枝江市安福寺镇紫荆岭村一个听障家庭。48年来,她用柔弱的身躯,用力扛起重如山的责任;用恒久的坚守,书写孝老爱亲的佳话。
自学手语叩开亲情之门
陈红兰初嫁到枝江时,丈夫方正财一家五口人,除公公外,婆婆、丈夫和两个小叔子均是听障人士。婚后,她和丈夫育有三个女儿,其中一人也是听障人士。
语言交流是陈红兰融入这个家庭最大的障碍。结婚初期,丈夫常因沟通不畅生闷气,委屈的她总暗自垂泪。有时方正财三兄弟之间因为意见不合也会生闷气甚至产生肢体冲突,陈红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为了架起家人间的沟通桥梁,她默默学习手语,用心琢磨婆婆、丈夫和两个小叔子的手势语言。经过多年摸索,她自创了一套家庭手势语:竖起大拇指表示“好”或“添米饭”,小拇指则代表“不要”或“吃饱了”,食指弯曲轻点太阳穴是“该休息了”……就这样,她用坚韧与智慧,一点一滴架起了这座无声桥梁。
和丈夫一家相处久了,陈红兰明白,听障人士与外界的信息交流都是通过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这也导致他们的心灵更加脆弱和敏感,与他们相处需要更加小心翼翼。
所以,陈红兰和家人说话都是面带微笑,从来不发脾气,两个小叔子无论是在外打工归来,还是从田间劳作而返,陈红兰都会笑容满面地竖起大拇指迎接他们,用最简单有力的手语向他们传递赞许与鼓励。
全心陪护撑起“无声之家”
1982年春,婆婆被诊断出风湿性心脏病,全身浮肿。时值插秧季节,家里请了两桌人帮忙插秧,陈红兰早早给婆婆洗了个澡,换上干净的衣服,再赶着准备插秧人的中饭。婆婆瘫痪在床两年多,陈红兰每天给婆婆擦洗身子,衣服、床单勤换洗,煎药、喂饭两头忙。
乡邻们纷纷夸赞她是个难得的好儿媳。她却只是轻轻摇头,眼眶微红:“婆婆这辈子,连一声‘妈’都没听过,苦了一辈子。如今病了,我不疼她,谁疼?”
公公方秉科行动不便,即使自己也是三级肢体残疾,陈红兰依旧每天悉心照料,剪指甲、端汤药无微不至。
2023年,老人重病住院,面对听障丈夫和小叔子无法沟通的困境,拄着拐杖的陈红兰毅然承担陪护重任。每天颤颤巍巍挪步送饭,忍着腿痛照顾起居。拐杖触碰地面的声音在走廊回响了二十多天,直到老人安详离世。
小弟弟有次在工地摔伤,膝盖红肿,青紫的淤血在皮肤下晕开,小弟弟却硬撑着比划“没事”。可陈红兰一眼就看穿了他的逞强,立刻喊来工友送医,在医院缝了十几针,住院十多天,她寸步不离地守着。大弟弟一场感冒拖成支气管炎,村卫生室治了一周不见好,比划着要回家“听天由命”。陈红兰坚持将他转到市医院,最终确诊是肺部感染,住院治疗一个月后痊愈。
在陈红兰的言传身教下,她的三个女儿也十分孝顺。二女儿出嫁后住得近,对家人和两位听障叔叔关怀入微。虽是头婚,二女儿却把继子当亲生儿子疼爱。如今继子成家生子,她主动帮忙带孙,重组家庭温馨和睦。
自力更生走出希望之路
结婚前,方正财家是远近闻名的困难户,家里没有一点积蓄,住着十分简陋的土坯房。陈红兰嫁给方正财后,虽然经济条件很差,但她从未自暴自弃,而是在地方党委政府的帮助下,积极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家庭收入。
陈红兰能识字,她积极学习水稻种植的高产技术,村里开展的水稻和柑橘种植技术讲座她一次不落。通过农业技术培训,她掌握了科学的种植技术,柑橘和水稻的品质及产量大幅提高,年收入超5万元。2024年,她又种植了10亩优质水稻和柑橘、油菜等农作物,虽然腿脚不便,但她每天早出晚归,忙碌在田间地头。在她的悉心照料下,十几亩庄稼长势喜人。
为了增加家庭经济收入,她托熟人给两个小叔子谋了份就近打零工的活。其中幼弟虽身患听障却机灵过人,凭借早年习得的瓦工技艺,不仅将务工收入交由嫂子陈红兰统筹,还在老屋旁边建起了两层新楼房。尽管生活负重,陈红兰一家始终相携相依,用勤劳双手编织出日益红火的日子,屋檐下升腾起不灭的希望曙光。(记者付江山,通讯员许艺洋、黎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