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9 17:24 来源:三峡宜昌网 编辑:肖雨琴 人阅读
4月23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知识产权检察厅正式挂牌成立。这一举措不仅是对党中央“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要求的积极响应,更标志着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从“被动防御”向“主动治理”的深刻转变。面对技术创新加速、国际竞争加剧的复杂环境,要不断筑牢知识产权保护的法治屏障。
变“粗放管理”为“专业化认定”。知识产权案件的专业性与日俱增,从生物医药专利到人工智能算法,从数字版权纠纷到商业秘密窃取,司法裁判既需精准把握技术内核,又要平衡创新激励与公共利益,最高检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检察厅,正是回应了这一需求。其意义不仅在于机构挂牌,更在于构建“技术调查官+跨领域专家”协同机制,破解技术事实认定难题。唯有让专业化覆盖从尖端技术到传统产业的每个环节,才能实现“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价值追求。
变“事后追责”为“全链条治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在催生创新的同时,也衍生出深度链接侵权、算法仿冒等新型犯罪。传统“事后追责”模式已显乏力,亟需技术赋能构建“预防-监测-打击”的全周期保护链。杭州法院审理的“生意参谋”数据商业秘密案,通过界定数据产品的“非公知性”要件,明确有限公开不破坏商业秘密属性,为数字时代的数据确权树立标杆。未来可探索建立全国统一的侵权线索智能监测平台,打通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的数据壁垒,让算法成为守护创新的“电子哨兵”。
变“单边保护”为“国际化协作”。在全球价值链重构背景下,知识产权已成为大国博弈的焦点。最高检提出“平等保护中外权利主体”,不仅是对外资企业的承诺,更是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主动出击。近年来我国受理的涉外知识产权案件持续增长,然而,单边保护难以应对跨境侵权难题。可以通过推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建立知识产权司法协作机制,在数字版权、生物医药等领域先行试点互认规则,为国际合作建立基础。
知识产权保护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最高检知识产权检察厅的成立,既是里程碑,更是发令枪。以专业化筑牢根基,以技术化突破瓶颈,用国际化开拓空间,方能将“保护创新”的宣言转化为“驱动创新”的实践,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
作者:远安县河口乡人民政府 苏宇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三峡宜昌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