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8 08:25 来源:湖北日报 编辑:张远近 人阅读
4月16日,在枝江市七星台镇鲜家港村的麦田里,“00后”新农人许莉娜,手指在遥控器屏幕上轻快舞动,校准飞行航线。眨眼间,无人机如矫健的钢铁蜻蜓,“嗖”地蹿入天际,盘旋在涌动的绿色麦浪之上。它匀速飞行,将药剂细密播洒,为麦田披上一层保护网。一上午,200亩地便被均匀覆盖。穿着牛仔裤的许莉娜,惬意地靠在折叠椅上完成农活,如同玩一局游戏般简单。
午后,炽热的阳光炙烤着问安镇龚桥村的红土地。播种机驾驶室内,许莉娜紧挨着父亲刘华,目光专注。刘华正将宝贵经验,化作对机械播种毫厘间的精准把控。在机器的轰鸣声中,160亩红高粱播种轻松完成。
傍晚时分,天色渐暗,忙碌一天的许莉娜回到家门口。她手持洒水壶,悉心为盆栽浇水。在百合花与多肉植物中,几株红高粱嫩芽倔强地探出脑袋,奋力舒展身姿。许莉娜举起手机,镜头精准捕捉每株幼苗的细微变化。别小看这些被邻居戏称为“大学生种玩具庄稼”的盆栽,这里面藏着她的“大计划”。通过记录幼苗的晨昏变化,她测算出红高粱出芽率达80%,这些数据将为她规划千亩良田提供参考。
2023年,许莉娜从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园林技术专业毕业。她尝试过茶艺师和文员工作,却发现并不适合自己。“我坐不住。” 她说。有一天下午,她告诉父母:“我要回来学农机,和爸爸一起做农业。” 她的父亲刘华,是有着20多年经验的 “老农人”,自2004年起承包土地经营种植,如今在多个村庄承包近2000亩土地,还拥有播种机、收割机等20余台农机具。在父亲指导下,许莉娜迅速上手。如今,她不仅能娴熟使用农机,还添置了新设备。家里近2000亩农田,日常打药、施肥、田间管理,她用无人机等智能农机就能高效完成,让父亲十分省心。
结束一天的农活,这个能单手拎动农药箱的姑娘抄起球拍冲到健身广场。新农人字典里,高效农作与酣畅运动,是可以并排书写的两个词。
许莉娜自封“田管家”,用热成像监测墒情、气播技术抗春旱、试验的水肥一体化模式提升亩产。劳作间隙,她打理自己的社交平台账号,上面已有2.2万粉丝。“我想让更多人了解农业,带动年轻人返乡,让他们知道现在农业靠机械化、智能化设备,发展空间广阔。” 在枝江,像许莉娜这样的新农人还有不少。社交平台上,粉丝围观她穿碎花裙操控无人机的日常:“原来种地可以又美又飒!”评论区涌动着年轻网友的返乡冲动。(图/文记者刘曙松,通讯员毛晓娜、黄路遥)
记者手记 新农人是新希望
“00后”许莉娜们正用科技重塑田野。驾驶7吨旋耕机耕出笔直线条,操作无人机织就药剂防护网,让北斗导航、热成像仪成为“新农具”,将大学知识转化为水肥一体化方案,在2.2万粉丝见证下书写“种地vlog”。
他们既传承父辈耕种经验,又用数字农场构想替代靠天吃饭。他们思维活跃,对新事物接受度高,将所学知识与农业实践融合,犹如一股清流,为农村的未来带来了全新的希望与活力。
当科技含量遇见土地情怀,乡村振兴便有了生生不息的答案。许莉娜们正证明:新农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刘曙松)
烈日当空,许莉娜为无人机更换电池。
许莉娜毕业后回到家乡枝江市当了一名农机手。
小姑娘轻松地靠在折叠椅上,操作无人机喷洒农药。
把家门口当成微型实验室,许莉娜测试出红高粱出芽率为80%。
无人机腾空而起,像只钢铁蜻蜓掠过绿色麦浪,喷洒的药剂为麦田织下细密的保护网。
许莉娜在健身广场打羽毛球。
许莉娜捏着眉笔对镜细细勾画。
村头的生态公园里,许莉娜和妈妈沿着水上栈桥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