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5 17:39 来源:三峡宜昌网 编辑:肖雨琴 人阅读
在短视频时代,文旅营销的战场早已从线下延伸到线上。从四川绵阳秀水镇领导班子在油菜花田里魔性尬舞,到安徽天柱山茶博园的研学热潮;从东莞茶文化博览园的沉浸式茶汤作画,到浙江安吉茶园与黑脸羊IP的跨界联动,基层干部与文旅从业者正以“不按套路出牌”的创意,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掀起一场“流量争夺战”。这些看似荒诞的“花式整活”,实则是基层治理模式转型的缩影,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在数字时代的创新实践。
从“高高在上”到“主动示弱”,基层干部形象正在重构。在传统认知中,基层干部形象往往与“正襟危坐”“不苟言笑”等关键词绑定,而秀水镇干部们却用“魔性的舞蹈”打破了这一刻板印象。正如网友调侃:“原装的书记一本正经,散装的舞蹈笑掉大牙”。这种主动“示弱”的背后,其实是政务传播逻辑的转变。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唯有以真实、鲜活的姿态触达受众,才能突破“自说自话”的传播困境。面对“掉价”“有伤大雅”的批评,冯胜国的回应直指核心:“面子是老百姓给的”。这朴素的话语反映出了秀水镇干部以民为本的做事理念。当地2.2万亩优质粮油基地因旅游热度提升,周边的农家乐也吸引了不少游客的光临,这正是对“面子”最有力的正名。
从“被动输血”到“主动造血”,乡村振兴迎来创意破局。近年来,许多城市文旅纷纷选择“土味营销”,他们放弃专业团队的包装,选择干部亲自上阵,花费最低的成本便实现了流量裂变。这种“土味营销”的成功,揭示了乡村振兴的关键逻辑,与其依赖外部资源“输血”,不如挖掘本土特色“造血”。油菜花田与“魔性舞蹈”的组合,既凸显了当地农业资源优势,又以“反差感”制造传播爆点,形成独特的文旅标识。游客涌入后,周边农家乐、土特产销售、农耕体验等产业链被同步激活,旅游热度与农产品品牌形成联动,为“农旅融合”提供了新范本。
从“昙花一现”到“长效留量”,稳住流量才是长久之计。基层干部的“魔性尬舞”固然可贵,但更需警惕“为流量而流量”的短视思维。唯有将文化底蕴转化为体验价值,将流量红利沉淀为服务能力,让农民从旁观者变为受益者,才能跳出“昙花一现”的困境。流量狂欢背后,多地已意识到“短期爆红”需与“长期深耕”结合。秀水镇在引流后迅速完善交通、餐饮配套,并规划非遗体验项目;云台山景区推出中医义诊、豫剧表演等“听劝式服务”,将游客体验置于首位。
在信息平权时代,基层治理者的“接地气”程度,决定着政策传播的渗透率。当“端架子”的官僚形象让位于“接地气”的为民实践,乡村振兴的路径正在被重新书写。
作者:远安县嫘祖镇人民政府 向聪颖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三峡宜昌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