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合唱成为晚年生命的诗意绽放

2025-04-25 17:29 来源:三峡宜昌网 编辑:肖雨琴 人阅读

四月的湖北枝江,花团锦簇、万物蓬勃,是一年之中春意正浓时。4月25日至27日,湖北省银龄合唱大会将在枝江启幕,众多银发长者将以歌声为笔,以生命为墨,共同绘制一幅壮美的画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晚年通常被描绘成“颐养天年”的静态图景,似乎人至暮年便应当退出社会舞台,安守一方宁静。而银龄合唱团的兴起,如同一场静默而有力的社会宣言,颠覆了传统社会对“老无所用”的刻板印象。当这些平均年龄超过六十岁的歌者们站上舞台,就是对年龄歧视最有力的反驳。当他们用依然清亮的嗓音唱出整齐的和声,就是在向社会宣告:晚年不是生命的余烬,而是可以继续燃烧的火焰;晚年不是社会的边缘,而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力量。

这场合唱大会不仅是一场特殊的音乐盛宴,更是一次情感的聚会。在这里,银龄歌者们可以重新找回属于他们的音乐记忆,可以重温那股曾经伴随着青春的热情与梦想。在这里,老年人不再是需要照顾的群体、健康管理的对象或是家庭责任的象征,而是艺术家,是表演者,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每一次排练中的专注,每一次登台前的紧张,每一次和声达成时的喜悦,都是在重构社会对老年人群体的认知框架。这种主体性的重建,或许比任何养老政策、福利措施等都更能给予老年人真正的尊严。银发歌者们用行动证明着,只要提供了适当的机会和平台,晚年依然有属于你我他的文化盛宴,晚年依然可以是学习与成长的黄金时期,依然可以是身体力行的能力者。

从心理层面而言,合唱艺术与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有着天然的契合,对老年人有着独特的疗愈价值。“歌唱是灵魂与身体的对话。”合唱能显著提升参与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减轻孤独感和抑郁症状。当多个声部和谐交融,个人声音既保持独特性又融入整体,这恰如理想的社会关系缩影。对于经历过社会角色丧失、人际关系缩小的老年人而言,合唱提供了一种非替代性的情感联结。当《我的祖国》《洪湖水浪打浪》等旋律响起时,胸腔中共鸣的那份温暖与力量,就是与自己身体的和解,与同辈生命的共鸣。

当然,银龄合唱团也不同于其他合唱团,实则是中国代际文化传承的活态博物馆。当年轻观众目睹祖辈在舞台上神采奕奕的模样时,当《少年》的旋律被白发歌者唱响时,固有的年龄界限将会变得模糊,代际之间的理解与尊重会自然生长。这种通过文化艺术达成的代际共融,或许比道德说教更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且,当老一辈用方言演唱改编的民歌时,他们不仅是在展示技艺,更是在履行文化守夜人的使命。在不同曲目的旋律中,集体记忆、地方知识会无形地传递给年轻一代。这种传承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陈列,而是充满生命热度的现场教育,格外鲜活格外动人。

银龄合唱大会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老龄化社会的另一种可能:应对老龄化社会,除了完善养老保障体系,更需要构建年龄友好的文化生态系统。如今随着社会保障体系完善,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不再满足于物质层面的老有所养,开始追求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当政府将银龄艺术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时,当每个城市都有这样的银龄合唱团时,当越来越多的城市为银发群体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时,当年轻人愿意以志愿服务换取老年艺术指导时,我们有理由相信,老龄化将不再是社会负担,而会成为文化繁荣的新动能。

银发如雪,歌声如潮。就在这银发与音符共舞之间,我们看到了,晚年不再是生命之火的渐熄,而是通过艺术获得重新燃烧的契机。合唱大会虽会落幕,但在这合唱声中,我们或许可以找到应对银色浪潮最诗意的答案:每一个生命阶段都能找到自己的声部,共同谱写出悦耳的人类文明交响乐,持续回响。

作者:枝江“丹阳江畔”网评团队、枝江市马家店街道 陈晓文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三峡宜昌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