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5 06:20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张远近 人阅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和手段,有效构建新安全格局”,对健全社会治理体系作出专门部署,这是从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东锦苑社区作为宜昌市复合型社区的典型代表,积极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基层治理新路径,形成了平安友好社区建设模式,为破解城市复合型社区治理困境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平安友好社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东锦苑社区地处三区交界,其特殊群体、保障群体、低收入群体集中,是典型的治理形势+治理问题复合型社区,面临诸多治理难题。主要包括产权关联弱,居民产权强度与社会黏合度的“替代效应”和“互补效应”有限,难以激励居民参与治理;异质性强,人员构成复杂,利益诉求分化;特殊人群集中,治理难度大。这些问题导致该社区治理面临治理主体积极性缺乏、治理方式融合性有限、治理效能整合性不足等挑战。
面对挑战,东锦苑社区以特殊困难群体为服务重点,以社区安全稳定为突破口,逐步形成了东锦苑平安友好社区模式,即明确平安友好社区一个主题,分步实施“安居-宜居-乐居”三居建设,贯彻“党建吸纳+公心三领长+N方资源联动(1+3+N)”一套工作机制,密织“制度网、资源网、文化网、信息网”四张网络。
坚持平安友好社区一个主题。社区将“全周期管理”理念融入社区治理与服务中,以“人民至上”为核心价值理念,关注全人群、全要素、全过程、全维度,特别是“一老一小一特一困”群体需求,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建设精准的全生命周期社区治理与服务体系,提升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分步实施“安居-宜居-乐居”三居建设。安居:维护治安秩序,提高防范水平。以治安防控为重点,建立“一户一档”,全面排查风险隐患,对特殊人群实行重点帮扶,建立警社常态化巡逻机制,有效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活动。宜居:优化便民服务,建设美好家园。通过增补“三领长”、推行“五清楚”巡防责任等措施,提升社区治理水平。同时,聚焦居民需求,建设“15分钟城市生活圈”,提高居民融入感。乐居:邻里守望相助,社区和谐共融。建立多方参与的激励机制,通过“双积分”形式激发居民参与活力。打造“微空间”,培育社区社会组织,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增进居民间相互了解和信任。
贯彻“1+3+N”工作机制。社区以社区党组织为主导,构建五级体系,广泛吸纳辖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等进入社区党总支,形成基层社区治理的强大组织合力。通过赋能“公心三领长”,以居住相邻的原则,将小区楼栋按每30户划分为一个小单元,增补选出了“群众信得过、服务有本事、治理有方法”的“三领长”(领办社区赋予的居民矛盾诉求收集、物业服务监督、区域安全协调保障职责),激发居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同时,链接N方资源,整合政府、社区、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多方力量,共同推动社区建设。
密织“四张网络”。制度网为社区安全稳定提供坚实保障,通过定期开展物业管理联席会议、警社常态化巡逻机制等措施,筑牢社区治理的制度基础。资源网有效整合政府、社区、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实现资源的高效调配与共享。文化网通过开展“双积分”等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增强社区凝聚力,提升居民文化素养,营造和谐乐居氛围。信息网依托智能化手段,提高社区治理的精细化水平,为居民提供便捷服务,推动治理效能升级。四网协同发力,共同构建社区治理新格局,切实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平安友好社区模式的成效与意义
平安友好社区模式实施后,成果斐然。基层政权组织巩固,“三领长”助力社区及时处理问题,密切了党群联系;居民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参与意识增强,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环境优化,治安案件和信访总量下降;社区治理软实力增强,完成众多民生项目。
东锦苑平安友好社区建设模式意义显著,首先是“以人民为中心”价值立场的生动实践,凝聚社会共识,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增强民众“主人翁”意识;其次是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自我革新的体现,综合运用自治、法治、德治手段,落实“枫桥经验”,改善多方关系;第三是探索基层社会治理全周期化和精细化的成功范例,实现了多元主体良性互动,健全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发挥综合效能,为类似社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方法。
(三峡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吴思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