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5 06:20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张远近 人阅读
宜昌作为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肩负着“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城市”的重要使命,应依托世界级山水人文资源,坚持守正创新,闯出“新”路径,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守住“生态底线”是平衡开发与保护关系实现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宜昌坐拥长江三峡核心区段,现有A级以上景区72家,其中,5A级景区4家,4A级景区27家。夷陵区探索实施“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绑定”机制,对三峡人家景区推进植被修复、污水治理等工程,野生猕猴种群增至200余只,重现“两岸猿声啼不住”的峡江胜景。
守牢“文化传承”是系统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的直接体现。宜昌市文化底蕴深厚,是荆楚文化、三国文化、巴楚文化的融汇地,拥有屈原、昭君、杨守敬等文化名人IP,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处,国家级非遗项目21个。秭归屈原故里景区深化屈原文化内涵,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开发粽子项链、龙舟笔筒等百余款IP衍生品,受到游客青睐。
守稳“以民为本”是“发展富民产业”的根本要求。旅游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创造海量的商业契机与就业岗位的同时,又有力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与社会繁荣。如宜都市秉持“景村共建”理念,打造青林休闲旅游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的增长,带动1.2万名村民就业。
基于“三守”的工作基底,推动宜昌文旅深度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可以从“三新”着手。
以供应链思维构建现代旅游产品新体系。当前旅游市场消费需求加速迭代、产业边界持续消融、价值创造重心转移。要坚持以游客需求为导向,支持三峡文旅集团成为链主企业,构建“双核三网”供应链体系,以游客需求链和产业供给链为核心,打造数据共享网、要素配置网、价值分配网,通过平台佣金、数据服务、供应链金融等多元盈利模式,推动产业从“景点竞争”向“生态竞争”升级。
以流域统筹概念优化旅游区域新布局。在市域内,依托长江及其支流清江、香溪河、沮漳河,打造“一核引领、四廊牵引、九区集聚”的文旅产业空间布局。以长江等流域为纽带,整合区域内的自然、文化、产业等资源,构建跨区域的文旅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在市域外,持续推进“神武峡”区域文旅产业一体化发展。依托长江,深化与长江三峡区域各城市合作,共同打造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共推“大武陵”旅游品牌。依托三峡千古情等核心IP,整合旅游全要素资源,推出主题旅游线路,统筹策划、精准推介,构筑市县联动、部门协同、政企互动的文旅营销矩阵。
以主客共享理念提升旅游服务新品质。旅游服务本质是主客价值共创过程,坚持以构建居民与游客平等价值体系为目标,打造共享型旅游服务体系。始终立足游客体验感,运用服务蓝图技术,对“吃住行游购娱”全流程进行触点管理,建立酒店价格动态监测机制、开发景区智能导流系统、完善旅游信用评价体系,提升服务效率与质量。加强旅游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服务意识与专业素养,为游客提供个性化、情感化的服务体验。
(中共宜昌市委党校2025年年轻干部综合能力提升2班学员、宜都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 陈美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