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本地> 正文
解码城东U谷:产业集聚的高质量样本

2025-04-24 09:25 来源:三峡宜昌网 编辑:黄琨 人阅读

长江之畔,宜昌城东,一座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正强势崛起。曾经的荒芜之地,如今已变身聚集200余家创新主体的产业雨林。宜昌首家国家级生物医药类专业孵化器——城东U谷,历经九年,成功打造出“孵化-加速-集群”的高质量发展典范。当下,其第五期项目生物医药创新中心建设稳步推进,以“量身定制”的精准模式,为这片产业高地持续注入新活力。

“定制”战略:从标准化迈向“敏捷响应”

彭湃(左)与外籍专家交流

2025年3月,踏入城东U谷第五期施工现场,工人们正依据企业需求,有条不紊地调整厂房层高与管线布局。这片占地165亩的生物医药创新中心,规划建设孵化器、标准厂房及人才公寓等12.7万平方米空间。其核心建设理念是“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建什么”。

园区总经理、宜昌民建会员彭湃介绍:“传统园区多提供标准化厂房,而我们选择与企业‘共谋蓝图’。”第五期项目采用“先招商、后建设”模式,根据入驻企业的设备规格、工艺流程等个性化需求,灵活调整空间设计。目前,已有8家企业签订定制厂房协议,签约定制面积达5万平方米。

这种“敏捷定制”模式,不仅大幅缩短了企业的投产周期,更成为撬动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预计五期项目全面投产后,城东U谷总规模将扩至483亩,有望引进300家科技型企业。入驻企业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产值可达40亿元,带动就业10000人。

精准定位:锚定生物医药“新赛道”

时光回溯到2015年,全球生物医药产业蓬勃发展,国内新兴产业扶持政策密集出台,城东U谷敏锐捕捉到发展机遇,破土动工开启一期项目建设。多年来,园区规模持续扩张,从一期到四期稳步推进,建成区总占地已达318亩,建成面积25万平方米。

城东U谷始终专注于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生物制剂等细分领域,这份坚守收获了斐然成绩。2019年,园区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成为湖北省非省会城市中首个国家级生物医药类专业孵化器。2022年,在全国1277家国家级孵化器绩效评价中,园区获评优秀(A类)等次,并先后荣获“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国家级众创空间”、全国为侨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单位”等60余项国家、省、市、区级荣誉。

截至目前,城东U谷累计培育超200家创新主体,吸引150余家生物医药产业链企业入驻。其中,包含6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湖北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6家湖北省科创新物种瞪羚企业以及22家规模以上企业,147家企业入库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细分领域,培育出4家“隐形冠军”企业、6家上板上市企业,企业共拥有专利994件。经孵化器培育,已有8家企业从园区毕业,在宜昌生物产业园征地自建厂房,实现产业化发展。2024年,园区总产值达19.96亿元,上缴税收6620万元,直接解决和带动就业4301人,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创新驱动:技术平台与资本活水双轮并驱

在城东U谷的公共研发中心,价值数百万元的基因测序仪、气相液相仪等设备24小时运转。这里既是园区企业的“共享实验室”,也是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加速引擎。

为降低初创企业研发门槛,城东U谷通过自建、共建、引入等多元化方式,构建了三峡医学检验所、湖北金雀医学检验实验室、宜昌市生物技术公共服务中心等六大公共技术平台,覆盖医学检验、仿制药研发、生物制剂生产等全产业链条。这些平台配备先进科学仪器设备,入孵企业可通过预约享受检测试验服务,有效降低研发成本,提升研发效率。以康肽药业为例,其国家一类新药“无创肾结石预防治疗药物”从实验室到临床试验,借助园区平台资源,产业化周期缩短近一半。作为关键公共技术平台,宜昌生物医药研究中心和宜昌市生物技术服务中心还与周边安琪、人福、三峡制药等生物医药龙头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促进技术、资本、人才等资源高效共享,为园区企业提供强大的专业技术支持。

资本赋能同样不可或缺。园区设立5000万元种子基金,创新采用“持股孵化”模式,已向11家高潜力企业注入资金,包括国家一类生物新药研发企业康肽药业、国内最大特种酶生产企业瀚海新酶以及靶向抗癌药物包裹材料生产企业博仁凯润等。这些企业在园区发展势头强劲。种子基金的设立,不仅缓解初创企业资金压力,还通过股权收益反哺园区运营,形成可持续发展闭环。

集群发展:龙头引领下的生态闭环构建

在城东U谷的医疗器械板块,以通用医药为核心,周边汇聚十多家零部件供应商,从传感器到精密模具,均可实现“园区内循环”。

这正是城东U谷“链式招商”战略的生动体现。园区聚焦新药研发、生物制造、医疗器械三大领域,通过引入龙头企业,吸引上下游资源集聚。康肽药业带动药物筛选、临床试验企业汇聚;景瑞天恒生物科技吸引原料供应商扎根;通用医疗引来从零部件生产到整机制造的完整产业链企业入驻;原子高科的放射性药物项目串联起同位素研发、生产配套企业……这种紧密协作使园区产业聚集度提升至85%,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良好生态格局。

已建成的城东U谷园区全景图

从初创到成为产业集聚高地,城东U谷走过九年征程。“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一站式全链条孵化体系愈发成熟。截至目前,园区引育企业累计200余家,吸引包括国家级、省级特聘专家,博士导师、创业导师等高端人才53名。众多生物医药类企业在此汇聚,企业间互为供求、相互影响,实现上下游配套协作,有力推动产业协同发展,构建出良好产业发展新格局。

服务升级:从“单一孵化”进阶“生态共同体”

傍晚,城东U谷人才公寓楼下,年轻员工们在新开的奶茶店前排起长队。不远处的篮球场上,欢呼声阵阵,园区组织的篮球比赛进行。

在这宜居宜业氛围的背后,是城东U谷“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的有力支撑。从初创团队入驻众创空间,到成熟企业迁入加速器,园区提供工商注册、政策申报、市场对接等百余项服务,并在土地、税收、人才等关键领域争取到政府大力支持,有效降低企业入驻门槛,帮助企业减负增强竞争力。2024年,园区组织各类产业活动30余场,涵盖业务交流、创业沙龙、项目路演等,促进企业交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赋能。

针对人才发展痛点,园区打出“组合拳”:引入宜昌城市职业技术学校,开设生物制药定向班,累计输送技能人才4502名;积极协助园区企业与三峡大学共建实习基地,年均输送研发人才超200人;配套建设保障性住房、商业街区和文体设施,打造“15分钟生活圈”。一名创业者评价道:“这里既能追逐事业梦想,也能享受美好生活。”

从一片空白到枝繁叶茂,城东U谷的九年蜕变,充分验证了“专业孵化+生态赋能”的产业发展逻辑。第五期生物医药创新中心的建设,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拓展,更是一场产业生态的进化变革。在这里,定制化策略打破同质化竞争,龙头企业与小微团队共生共荣。一座引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雨林,正朝着更广阔的未来蓬勃生长。(通讯员周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