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4 08:47 来源:三峡宜昌网 编辑:张远近 人阅读
4月22,在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贺家坪镇“宜昌巴楚蔬菜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智能育苗基地,全电自动温控系统正精准调节着棚内环境。绿油油的西红柿、辣椒、甜玉米等幼苗在育苗床上整齐列队,像等待检阅的士兵。
长阳正处在高山蔬菜育苗、移栽高峰期。国网湖北电力(宜昌长阳)党员服务队队员钟春生和付江华正育苗基地帮忙巡查线路……
“我这个智慧育苗大棚要感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投入100万元、县政府争取到的国家财政衔接资金建成的2304平方米现代化育苗大棚……”宜昌巴楚蔬菜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老板左帮烈介绍。
“今天,我先拿一部分‘双旺’移栽完了再来拿”,贺家坪七里坪村一组的许祥家正在取今年预定的8万株双旺辣椒苗中的部分,装备回家移栽,他家有近40亩地要种各品种的辣椒或其它蔬菜。
“左帮烈想盖智慧大棚育苗事情,还要从2018年说起。”国网长阳县供电公司乡村振兴办王凡说,在海拔1200米的紫台村,国家电网公司援建的“延秋避雨大棚”让高山蔬菜种植迎来革命性突破。通过钢架大棚遮雨控温,原本只能露天种植的西红柿、辣椒实现了错季上市,每亩增收超过3000元。
“以前下雨就烂果,现在大棚里种出的西红柿能存半个月,每斤多卖8毛钱。”脱贫户吴文贵至今记得。正是这些银白色的大棚,让全村贫困户摘掉了穷帽子。也让左帮烈有了盖智慧育苗大棚的念想。
2024年10月,贺家坪镇党委书记向万里来到国网长阳县供电公司。他带来的规划方案上“建设集约化育苗基地”被标上了红星。
“菜农每年要从山东、宜昌和荆州买苗,每株运费就占成本三成,运输损耗还大。”向万里握着国网长阳县供电公司总经理艾建平的手,恳请帮助左帮烈完成心愿,这也是为高海拔的贺家坪镇菜农解决了大问题,也可以缓解全县高山蔬菜育苗和种植的问题。
了解到具体情况后,国网长阳公司高度重视,组织乡村振兴专班,经过3次实地查访,将这个承载着12个村、30万亩蔬菜产业希望的育苗项目,向国网宜昌供电公司、省电力公司逐级进行专题汇报,最终被纳入国网年度帮扶计划。
“我们村要有高山蔬菜智慧育苗大棚了”,贺家坪村的菜农奔走相告。
当年10月,智能育苗大棚拔地而起。5台数控育苗床采用全电温控系统,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温湿度。可谁也没想到,11月初,首次育苗实验就遭遇“滑铁卢”——出苗率不足70%,机械移栽总伤根。“辣椒苗蔫头耷脑的,不健壮。”左帮烈急得嘴角起泡。
关键时刻,国网长阳县供电公司副总经理覃波带着王凡和技术团队深入查找原因。他们发现补光灯安装角度偏差,育苗床层间距不标准,通风系统存在“短路循环”。
国网湖北电力有限公司驻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挂职副县长王虎对智能育苗大棚格外关注,连续多次到实地查看,与大家商量后:“按照国网公司营销部(乡村振兴办)的结对帮扶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山东省电力公司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帮扶‘结对子’,我们可以到中国蔬菜之乡——山东省寿光市‘取真经’去!”
“11月的天,好冷了,王虎副县长带领的覃波、王凡和农业农村局专家李鹏程组成‘攻坚小组’帮我,他们一路舟车劳顿到山东寿光考察。”左帮烈说起这件事情十分感激。
长阳县技术员在寿光蔬菜集团种苗基地跟班作业七天,他们发现了问题根源:“宜昌巴楚蔬菜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苗床高度设计不合理,导致下层光照不足;传统育苗基质透气性差,易引发根腐病;灌溉系统水压不稳,影响水肥均匀性。
“寿光的种苗企业采用潮汐式灌溉和岩棉基质,我们可以借鉴。”李鹏程在考察讨论中建议道。他们用手机拍下200多段操作视频。回来后,他们将育苗床改为可升降结构,增设侧向补光灯,改造后的环流风机让空气流动效率提升40%。
“现在每台育苗床就像新生儿温馨病房,辣椒苗享受着VIP待遇。”左帮烈笑着展示手机上的温控APP。经过改良,今年春季出苗率达到92%,移栽成活率98%。更让菜农惊喜的是,本地育苗每株成本降低0.2元,且省去5-7天缓苗期。
“以前买外地苗要提前20天订货,现在骑三轮车就能拉回健壮苗子。”种植大户张红军算过账,他家50亩辣椒园,今年光种苗就能省2万元。
技术升级带来的不仅是产量提升,更是产业生态的重构。左帮烈将自家育苗大棚升级为“巴楚蔬菜种苗科技中心”,推出“订单式育苗”服务:农户提前3个月下单,可定制辣椒品种、苗龄,甚至指定出苗时间。“现在每株苗能赚0.1元,一年2000万株就是200万利润,比自己种菜划算多了。”左帮烈算起了经济账。
在育苗大棚控制室,左帮烈指着电子屏上的数据介绍:“这套系统能同时培育500万株种苗,满足3000亩种植需求。我们还预留了水肥一体化接口,为将来发展有机蔬菜留足空间。”玻璃窗外,新到的自动播种机正在调试,几名供电员工在检查线路。远处山坡上,早春栽下的辣椒苗已绽开嫩叶,与山间的输电铁塔构成别样风景。正如王虎所说:“乡村振兴就像育苗,既要精准控温,更要持续补光。我们正在把电力优势转化为产业动能,让高山蔬菜真正成为富民强村的‘绿色银行’。”(通讯员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