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3 16:48 来源:三峡宜昌网 编辑:肖雨琴 人阅读
近日,宜昌市人民政府网站发布《宜昌市2025年十大民生项目工作方案》,护航稳岗就业创业、打造优质医疗服务、用心扶老帮困助残等十大民生项目正式出炉。不仅回应了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更展现了“民有所呼,政有所应”的治理智慧。
从医疗健康到生育支持、从养老服务到城乡环境,104件民生实事犹如410万市民的“幸福订单”,既呼应着“山水辉映、蓝绿交织、人城相融”的城市愿景,更构建了覆盖“医养育居”全链条网络保障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宜昌解法”。
这种解法基于对群众需求的深度洞察和对城市发展规律的精准把握,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服务的最高效能。例如医疗健康领域的数智化转型不仅打破了医院间的信息壁垒,优化了医疗资源配置效率,还有效缓解了农村患者“看病难、看病远”的困境;生育支持政策的系统设计构建了从孕产到育儿全周期的支持体系,极大提升了群众的生育体验,全方位降低家庭生育养育成本;养老服务的“医养结合”模式和“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创新破解了传统养老模式痛点,实现了“医中办养、养中办医”的无缝衔接,彰显了民生政策的温度与深度;宜居住房供应链平台、老旧小区改造、保障性住房供给等措施重构住房生态,让所有人都住有所居;就业创业支持精准发力,构建多层次人力资源开发体系,进一步解决了民生就业难问题……
宜昌市民生实事的创新实践,不仅直接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更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市民对城市的感知和评价。当一位农村血透患者不再需要每周多次往返县城医院,当一位新手妈妈能够在家门口找到放心的托育机构,当一位独居老人通过“120生命绿卡”获得及时救助,当老旧小区的电梯成为邻里关系的助推剂,当种种物质需求都能得到有效回应,这些具体而微的民生小事便超越了工具理性,成为社会情感联结的载体,正慢慢培育出市民对城市的情感认同,塑造着市民对城市的依恋感和自豪感。
在宜昌,将民生工程的“施工图”转化为城市发展的“实景画”已经显现出积极成效。返乡创业者的增加带来了资金、技术和新观念,进一步活跃了社会市场;社区居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提高,减轻了基层管理压力,让民主促民生战略不断深化;市民对城市建设的支持,为重大项目推进创造了良好环境,促进了城市自身的“新陈代谢”,建立起整体机能和发展品质新的动态平衡。当政策不再只是冰冷的制度安排,而是充满温度的服务体验;当民生工作让市民在与城市的日常互动中自然产生“这里是我的家”的归属意识,便能形成“民生改善——情感认同——共同行动——更好发展”的良性循环。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城市发展的每一步都踏准民生的节拍,发展的成果就能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市民,而民生的持续改善也将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城市为人人,人人为城市”治理共同体建设,让“民生”二字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可触摸的温暖、可感知的进步。这份“宜昌答卷”,或许正是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治理的一个生动注脚。
作者:枝江“丹阳江畔”网评团队、枝江市安福寺镇 刘骞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三峡宜昌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