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从个人习惯升华为社会风尚

2025-04-23 16:48 来源:三峡宜昌网 编辑:肖雨琴 人阅读

4月23日是第30个“世界读书日”。教育部联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全民阅读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阅读服务体系,推动全民阅读从“量”的普及迈向“质”的提升。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社区纷纷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如昆明宝云社区的“书中拾勇、踏浪逐光”亲子阅读活动和“21天亲子共读打卡计划”,有效激发儿童阅读兴趣,促进家庭共读;吴忠市利通区则通过“大手拉小手书香润童年”等主题活动,让阅读成为社区文化纽带。这些实践表明,全民阅读已从政策倡导走向社会行动,为建设书香社会注入新动力。

当前,我国全民阅读事业已进入从“有书读”到“读好书”的关键转型期。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公共图书馆数量突破3400个,社区书屋、农家书屋覆盖率超过99%,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5.5亿。然而,城乡阅读资源分布不均、深度阅读能力不足、快餐式阅读盛行等问题依然突出。例如,部分偏远地区图书更新滞后,数字阅读版权保护机制尚不完善,制约着全民阅读的深化发展。在“阅读改变人生,书香浸润社会”的理念引领下,如何让阅读从个人习惯升华为社会风尚,如何让城乡文化资源更加均衡普惠,成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核心命题。

全民阅读的高质量发展,绝非简单的书籍堆砌或设施扩容,而是一场关乎文化生态的系统性变革。其核心在于“资源可及、内容优质、参与多元、氛围浓厚”。一方面,需构建“15分钟阅读圈”,让图书馆、书店、社区书屋等触手可及;另一方面,更要通过经典导读、亲子共读、数字赋能等方式,引导公众从“浅阅读”转向“深阅读”。例如,浙江省打造“城市书房+智慧借阅”模式,将阅读服务延伸至地铁站和商圈;四川省凉山州推出“彝乡书语”计划,用民族语言出版物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这些创新实践表明,全民阅读需兼顾硬件优化与软性引导,才能真正实现从“有书读”到“读好书”的跨越。

面对挑战,各地已展开积极探索。北京市海淀区推出“阅读护照”项目,以积分奖励激发青少年阅读兴趣;郑州市高新区西溪花园社区举办“亲子书摊”活动,让闲置图书在家庭间流动,营造浓厚阅读氛围。此外,多家出版社联合打造“云上读书会”,邀请名家在线领读经典,单场活动吸引超百万观众参与。这些实践既夯实了硬件基础,又以创新形式激活文化基因,让阅读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拥抱”。

阅读不仅是个人成长的阶梯,更是社会文明的基石。它承载着文化传承的使命,连接着过去与未来,塑造着城市的温度与精神的高度。未来,需以长效机制为支撑,推动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协同,优化资源配置、创新服务模式、培育阅读品牌。唯有让书籍走进生活场景,让阅读成为日常习惯,让书香浸润每个角落,方能真正实现从“全民有书”到“全民悦读”,从“文化惠民”到“文化润心”的跨越。世界读书日到来,让我们共同翻开书页,以阅读点亮智慧,用书香滋养未来。

作者:宜都市“两江潮”网评团队、宜都市交运局 宋阳韵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三峡宜昌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