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孝道本真 涵养文明乡风

2025-04-02 19:20 来源:三峡宜昌网 编辑:肖雨琴 人阅读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深化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治理,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指明方向。当“代客扫墓”的商业化服务遭遇市场冷遇,当AR技术重构传统祭扫仪式,这场关于孝道传承与文明创新的探索,恰是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破除形式桎梏,践行“厚养薄葬”新理念。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弘扬孝亲敬老传统美德”,这需要从根本上扭转“重葬祭轻奉养”的错位价值观。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空巢老人比例已达23.8%,但部分家庭在丧葬仪式上的平均花费却超过全年收入的三成。这种现象与文件提出的“遏制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要求形成鲜明反差。江苏泗洪县试点“孝心积分制”,将子女日常探望、病床照料等行为纳入积分管理,与信用贷款优惠挂钩,使“生前尽孝”从道德倡导转化为可量化的文明实践。这种创新机制正是对文件“完善乡村治理体系”要求的具体回应。

激活数字赋能,构建“精神传承”新载体。在中央一号文件“发展数字乡村”的战略部署下,技术革新为孝道传承开辟了新空间。浙江安吉县打造的“云上家祠”数字平台,运用区块链技术永久保存家族影像、家训手稿,使年轻一代在云端即可完成祭祖仪式;广东顺德开发的“智慧养老”系统,通过智能手环实时监测老人健康状况,让“远程尽孝”有了技术支撑。这些创新实践将文件提出的“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落到实处,证明科技不仅能破除陈规陋习,更能让孝道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培育家风土壤,打造“德治善治”新格局。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这与传统孝道文化一脉相承。山东曲阜创新“儒家文化养老”模式,在乡村建设“孝贤文化广场”,定期举办“家风故事会”,让《颜氏家训》《朱子家礼》中的孝道智慧融入现代生活。统计显示,试点村老人幸福感指数提升32%,家庭纠纷发生率下降41%。这种文化浸润式治理,正是文件倡导的“推广清单制、积分制等有效做法”的升级版,实现了从制度约束到文化自觉的治理跃升。

站在乡村振兴的历史方位审视,移风易俗绝非简单的“破旧立新”,而是要在传承与创新中重构孝道文化的时代价值。当“代客扫墓”的喧嚣褪去,当AR献花的科技炫彩沉淀,我们终将发现,真正的孝道不在墓前供品的多寡,而在病榻前紧握的双手;不在朋友圈的定位打卡,而在日常生活的点滴关怀。唯有让孝道回归情感本真,方能在现代化进程中守护住中华民族的精神根系。

作者:夷陵“10观点”网评团队 孔睿、王彦翔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三峡宜昌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