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4 15:49 来源:三峡宜昌网 编辑:黄琨 人阅读
当“3·15”晚会的聚光灯熄灭,“保水虾仁”偃旗息鼓,那些曾被曝光的山寨货、阴阳合同、大数据杀熟是否改头换面重出江湖?这一灵魂拷问,揭开了消费维权从“节日仪式”向“日常治理”进化的必答题。
法治化营商环境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某地市场监管部门近日对网红餐厅突击“回马枪”,发现此前曝光的后厨乱象竟在检查后三天内复现——这提醒我们:没有“长牙齿”的法治,再热闹的“3·15”都是“橱窗秀”。此前,全国各地先后建立“吹哨人”、内部举报人等制度,这些刀刃向内的改革证明:当违法成本高到让企业“肉疼”,诚信才会成为市场基因。法治的刚性,恰是高质量发展的柔性支撑。
产业跃升的密码,藏在毫米级的较真里。某国产手机品牌将跌落测试标准定在2米,比行业标准高出数十厘米,换来市场份额暴涨;某新能源车企自建电池穿刺实验室,宁可报废千组电芯也要死磕安全阈值。这些“笨功夫”里藏着中国制造升级的辩证法:在直播间叫卖“9块9包邮”的喧嚣中,那些对质量红线“零妥协”的企业,正在用毫米级的较真丈量产业升级的维度。青岛一家螺丝厂三十年专注高铁紧固件,将误差控制在0.01毫米,看似“螺蛳壳里做道场”,实则撬动的是高端制造的产业蓝海。
维权机制的进化,是治理现代化的试金石。“云端维权驿站”“消费纠纷先行赔付基金”等举措竞相涌现,这些改革突破表明:当维权成本持续降低、失信代价显著提高,市场就会形成“良币驱逐劣币”的良性生态,是用治理颗粒度的精细化,把“人民至上”具象为可感知的维权温度。
从“3·15”到“365”,这场民生守护的马拉松没有终点。当法治利剑高悬、质量信仰扎根、维权机制进化,那些曾被诟病的“消费痛点”,终将淬炼成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锚点”。
作者:夷陵区人大常委会 徐洁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三峡宜昌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