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传人爱中国丨枝江楠管:从江畔渔鼓敲出来的非遗传奇

2025-02-17 15:17 来源:三峡宜昌网 编辑:肖雨琴 人阅读

在中华非遗的绚丽星空中,枝江楠管这颗独特的星星散发着迷人的光芒。它源自江畔渔鼓,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沉淀、演变,以其独有的说唱艺术,承载着枝江地区的历史记忆、风土人情与民众情感,成为当地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标识。它是地域文化的生动注脚,是民间艺术的鲜活样本,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纽带。

江畔遗音,渔鼓焕新。清末洪灾,沔阳渔鼓艺人沿江漂泊,命运的丝线将一位艺人牵至枝江,为当地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董市绅士张金山,这位楠管发展的关键人物,因对汉剧和曲艺的热爱,收留了这位艺人并虚心学艺。他将枝江方言融入渔鼓说唱,瞬间拉近了与当地百姓的距离,让渔鼓有了枝江的“烟火气”。同时,对伴奏乐器的改良,加入单面钹并改造楠竹筒鼓,使演奏音色更加和谐动听。这一变革,不仅是技艺的创新,更是文化融合的典范。从沔阳渔鼓到枝江楠管,这是一场江畔的艺术蜕变,它扎根枝江,汲取着当地的文化养分,承载着当地百姓的情感记忆,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特地域风格的艺术形式,开启了一段非凡的非遗传承之旅。

说唱交织,情韵流转。枝江楠管的表演堪称一绝,尽显独特的艺术魅力。单人行艺的灵活性,让它能在街头巷尾、田头稻场随时开唱,与百姓生活紧密相连。艺人在表演时,以唱为主线,用悠扬的曲调讲述着历史故事和民间传奇,将人物的情感、故事的情节娓娓道来;念白则如灵动的音符,巧妙穿插其中,使故事更加生动鲜活。在说白技巧上,“套话”“水词”“卖关子”等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让观众沉浸其中。表演时,艺人通过细腻的眼神和丰富的面部表情,将喜怒哀乐等情感精准传递给观众。而楠管、云板、单面钹三件乐器的配合,更是奏响了一曲曲充满地域特色的旋律,每一个音符都跳动着枝江的脉搏,传递着浓浓的乡情,让这份非遗艺术在情韵流转中深入人心。

匠心守护,古韵承辉。曾经,楠管艺术人才济济,传承有序,传至五代,枝江、宜都等地都活跃着楠管艺人的身影。现如今,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楠管面临着严峻的传承困境。许多珍贵曲目因依赖口传心授,在时光流转中逐渐失传,年轻一代对传统戏曲的兴趣缺失,更是让传承出现断层。然而,非遗传承的使命从未中断,有一群热爱楠管的人,他们坚守初心,为保护和传承这门艺术不懈努力。他们是传承路上的匠人,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他们通过现代媒体平台,让楠管突破地域限制,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同时,让楠管走进校园,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热爱的种子。传承枝江楠管,不仅是对一门艺术的守护,更是对地域文化根脉的延续。相信在匠心的守护与创新的推动下,枝江楠管这一从江畔渔鼓敲出来的乡音,必将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让我们携手守护枝江楠管,留住这份承载着历史与情感的乡音,让它在岁月长河中永不落幕,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作者:枝江“丹阳江畔”网评团队、枝江市问安镇人民政府 梅慈宇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三峡宜昌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