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7 06:57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张远近 人阅读
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关键在于用文化凸显旅游内涵,用旅游彰显文化价值。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这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旅产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打造世界级宜昌,文旅产业要先行。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用旅游的方式传播文化,着力提升宜昌文旅产业影响力,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世界文化旅游名城。
树立“全域+全季”的理念,构建文旅产业新格局。立足全域发展旅游,把宜昌当作一个“大景区”来打造,推动文旅产业全域优化、线路全域统筹、市场全域营销。为宜昌文化旅游近期、中长期发展明确方向和重点,科学布局、系统谋划,推动文化旅游全域发展。
推进文旅资源全域整合。坚持全市一盘棋,对文旅资源进行全地域、全业态、全产业链整合。科学规划秭归至枝江贯穿宜昌全域230余公里的长江文化保护展示画廊,着力打造屈原文化的核心承载区、水电文化的首要展示区、巴楚文化的重要集聚区、长江大保护的典范区。推动百里荒、高岚、清江湾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玉泉山·关陵、昭君村、柴埠溪、车溪等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加快建设都市旅游休闲街区,提质发展郊野游、乡村游,做好全域旅游示范创建,迭代升级宜昌文旅产业体系。
推进文旅产业全季运行。以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为钥匙,打开宜昌四季文旅消费密码。春季围绕“花海徜徉、游园品茶”,夏季围绕“漂流戏水、高山避暑”,秋季围绕“赏秋观叶、露营观星”,冬季围绕“高山滑雪、温泉养生”,打造具有宜昌气候辨识度和吸引力的文旅场景。
推进文旅产品全面提升。突出“昼夜”同兴,积极拓展早餐、早市、早游等新场景,打造具有宜昌特色的“早经济”新引擎。推出“夜游、夜购、夜赏、夜娱、夜读、夜宴”产品,创建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打造特色夜市、夜间演艺、灯光秀等,发展城市夜间经济。
突出“新质+优质”的导向,开辟文旅产业新赛道。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创意设计,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为旅游者提供更高体验度的文旅服务产品,加快推动形成文化旅游业新质生产力。
大力发展智慧旅游。立足宜昌资源禀赋、突出地域特色,以数智技术作为核心生产要素,加快智游宜昌建设。通过新技术应用、新业态打造、新产品研发,推进涉旅行业数据资源共享,打造“畅行宜昌”旅游出行综合服务平台,建立“5G+”智慧旅游典型应用场景体系。
推进城区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古今·大南门、二马路历史文化街区、九码头市集综合体建设,打造城区文化旅游新地标。提档升级解放路、中南路等一批美食街区。
探索“红色+绿色”的模式,彰显文旅产业新内涵。充分利用宜昌绿色生态环境优势与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禀赋,让绿色产业与红色旅游产业融合、延展,化生态为业态、让文化变产业,形成一批红色与绿色融合发展的文旅新品。
深度开发红色旅游。围绕全市 282 处革命遗(旧)址,切实做好革命史迹的保护、开发、利用,把红色景点与自然风光串联起来,打造“红色”印记,添加“绿色”元素,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产品。保护并合理开发利用宜昌境内三线建设遗产,打造一批红色旅游主题线路,创作一批红色教育研学产品。
加快发展山水生态旅游。依托长江三峡、清江等世界级山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以长江三峡为主轴打造国际文化旅游线路,以清江为纽带打造精品生态旅游线路。大力发展绿色能源游轮产品,加快“两坝一峡”夜景灯光秀提档升级,建设葛洲坝水利枢纽观光区,谋划开发黄柏河、香溪河和清江夜游项目,进一步拓展宜昌山水旅游业态。
创新发展康养旅游。积极谋划健康绿色旅游发展,加快发展全龄康养旅游产业。规划建设三峡(宜昌)康养产业试验区,优化升级夷陵区百里荒、远安太平顶、五峰独岭等适应现代消费需求的康养度假区,大力发展森林康养、避暑康养、温泉康养、中医药康养等业态,以满足不同年龄人群的旅游愿望和需求。
凸显“文艺+文创”的特色,提升文旅产业知名度。通过开展国际赛事、推出精品文艺作品,持续不断地进行文化旅游业态更新迭代和创新创造,进一步提升宜昌城市影响力和美誉度。
全力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深入挖掘荆楚文化、三国文化、巴文化内涵,创作关于长坂坡之战、猇亭之战等古代战役和屈原、昭君、欧阳修、杨守敬等历史名人的文学精品和影视作品。加强长阳人遗址、季家湖城址、南襄城遗址等楚文化遗址保护,让巴楚文化绽放新的时代芳华,加快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创新打造世界赛事演艺名城。创新申办举办宜昌国际钢琴大赛、长江三峡国际龙舟赛、宜昌国际马拉松赛、宜昌自然水域国际漂流赛等国际赛事。推动国内外知名院团和艺术家原创作品在宜首演、首展、首映。加快建设以西坝、奥体片区为重点的文化文艺休闲旅游区,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影视、舞台剧、脱口秀等艺术门类来宜昌演出、拍摄和开展创作采风,打造国际演艺之城。
健全完善文旅宣传营销矩阵。加强与中省媒体以及知名文旅企业和文创公司进行战略合作,构建全域、全时、全员文旅营销体系。聚焦区域联动、品牌整合,深化与武汉、重庆和“宜荆荆恩神”区域合作。通过提高旅行社“引客入宜”奖补范围和力度、持续发放文旅消费券方式,不断扩大双休游、小长假游客源市场。拓展与海外媒体、国际旅行商合作,加密与主要客源地城市和国际口岸城市的航班,加大对三峡机场航线的补贴力度,提升入境游和出境游比重。
(宜昌市档案馆 李家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