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2 07:10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张远近 人阅读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民生档案是党和政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过程中形成的原始记录,是民生建设的重要支撑,也是维护人民群众各项权益的凭证,留存好、管理好、利用好民生档案是档案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点军区采取“数字+鉴定”“数字+筛密”“数字+编研”“数字+检索”等方式,构建便捷惠民的档案利用体系,提升档案服务民生的水平,积极助力各项公共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
“数字+档案鉴定”加快开放审核
针对婚姻、人事、学籍、土地房产等大部分民生档案,在内容形式上以传统的纸质档案为主,优先开展民生档案数字化工作。传统的档案鉴定模式是通过大量的实践积累,建立多级敏感词库的做法才能完成,采用智能辅助鉴定系统要经过2-3次升级处理。当下,将智能鉴定功能嵌入数字档案馆系统的鉴定模块内,通过档案目录中的敏感词进行智能分析,结合大数据综合分析比对,对档案进行智能鉴定后归纳出具体的鉴定意见,经过复审核查,准确率达到85%以上。“数字+档案鉴定”充分发挥馆藏档案的利用价值,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供翔实的第一手档案史志材料,充分发挥馆藏档案资源不可替代的作用。
“数字+档案筛密”筑牢安全防线
基于档案数字资源的智能筛密系统,灵活应用一定数字技术手段,在纸质档案数字化成果中甄别、筛查出涉密档案,并按照相关保密规定进行安全管理的过程。具体做法是通过目录检索将目录中密级字段为“秘密、机密、绝密”的档案筛出来,然后对密级目录为“非密”或为“空”的档案进行智能筛密。目前,随着电脑辨析的不断深入,筛出率和准确率得到优化提高,筑牢确保档案安全的每一道底线。
“数字+档案编研”提升利用质效
民生档案编研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对编研素材的分析和找到素材中的人物关系、事件关系和时间关系。目前,在数字化背景下针对实体民生档案开展编研利用工作,相对于传统民生档案编研,数字化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和效率提升工具,拓宽民生档案编研开发的广度与深度。通过数字化、信息化手段,以婚姻为主体的民生档案接收、清点、整理、校对、上传和发布,最大限度缩短民生档案无法查询利用的“空白期”。同时,还利用扫描、拍摄、录音录像、文字识别等数字化技术,将原本实体形态的民生档案转化成全新的数字形态,推动编研成果以知识图谱的形式展示,使编研成果更加多元化、形象化、具体化。
“数字+档案检索”强化服务功能
持续加强“数字+检索”深度融合,在大数据技术支持下,逐步实现民生档案云存储。在使用云存储功能之前,充分做好信息的基础化建设工作,其中包括信息上传和接收终端、数据处理软件,从而全面地提升民生档案处理能力。这不仅节省了调档、查档时间,而且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查全率和查准率。借助档案管理系统资源分类管理和大数据挖掘技术,在传统的“卷”“件”管理模式基础上,通过人名、事件、类型、地点等多个数据维度重新对民生档案进行标签化定义,建立婚姻登记档案、退役军人档案、独生子女光荣证档案、山林权证档案、农村宅基地腾退复垦档案、土地确权档案等10多种民生档案专题数据库。同时构建“一网查档、跨馆利用、普惠民生”的民生档案共享利用服务平台,打通档案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点军区委办公室 赵启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