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2 07:09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张远近 人阅读
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当前,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各项改革发展任务,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宜昌实践,亟待做好年轻干部的选育护用工作,全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可堪大用、能堪重任的优秀年轻干部队伍,为加快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打造世界级宜昌注入强劲动能。
全领域拓源选苗,充盈年轻干部总量“蓄水池”
广纳贤扩增量。着力打破政策壁垒和身份界限,实施优秀年轻干部“六个一批”工程,通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招考录用一批,在基层公务员和选调生队伍中掌握一批,从基层一线、艰苦环境和关键岗位选拔一批,从生产服务一线和重大项目建设、应对突发事件中发现一批,从市管企业、省属高校和科研院所吸引一批,通过市场化方式选聘一批,切实将“政治过硬、敢于担当、锐意改革、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年轻干部选拔出来,不断充盈宜昌干部“蓄水池”。深挖潜盘存量。积极构建“持续发现—提早储备—动态补充”选人用人链条,常态化开展全市干部队伍建设大调研,通过实地走访、定期召开座谈会、个别谈话等形式,综合考量干部的专业素养、知识储备、优势特长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宜昌市优秀年轻干部信息库,实施动态管理。
全周期科学育苗,注入年轻干部能力“能量块”
坚持源头抓起、系统培养,按照年轻干部先专才后通才的成长规律,突出时代性、系统性、实效性开展素质培养。个性化定制成就专才。针对宜昌急需的招商引资、城市营建、流域综合治理等专业性较强的年轻干部制定特色化培养方案,实行“一人一策”培养模式因材施教。选择政治过硬、作风扎实的领导干部和业绩突出、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为年轻干部建立一对一的“双导师”培养机制,加强政治引导和业务指导。系统化培养造就通才。建立完善“党校主体+部门主责+学员主动”全方位培训模式。择优选派一批缺乏基层历练的年轻干部深入“四个重大”项目重要岗位磨炼。深入推进年轻干部纵向跨层级、横向跨领域的岗位交流,实现专才向通才的转变,从而提升领导能力。
全方位精心护苗,筑牢年轻干部风险“防护堤”
坚持严管与厚爱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为年轻干部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严管助塑形。注重把管思想、管工作、管作风、管纪律统一起来,精准掌握年轻干部的思想动态、工作表现。紧盯关键环节和重要细节,用好屈原祠、警示教育基地等各类资源常态化开展警示教育活动。开展年轻干部到社区报到、公示进社区、考察进家庭,让年轻干部始终高悬心中“戒尺”。厚爱促拔穗。着眼政治上鼓励、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生活上关怀,制定完善关爱护航机制。健全年轻干部“近期使用+中期培养+长期跟踪”动态管理机制,建立个人实绩档案,制定年轻干部任职跟踪考察办法,用好“优进绌退”激励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出台的激励干部担当作为“1+3”政策措施,构建完善容错纠错机制,为勇于担当作为的年轻干部给予“试错机会”,鼓励他们勇敢闯、大胆试、务实干。
全过程择优用苗,畅通年轻干部成长“快车道”
优秀年轻干部培养出来了,关键还是在于用。树立“有为者有位、优秀者优先、吃苦者吃香、能干者能上”的用人导向,加大对优秀年轻干部使用力度。对能力突出、品行出众、群众认可的年轻干部,切实让他们在最想干事、最能成事的成长阶段有平台施展。选贤选能要破除部门、条块的“内循环”壁垒,推进年轻干部“上下、左右”交流任职。坚持知事识人、序事辨材,建立领导班子定期分析研判制度,加强对岗位职责和干部匹配度的分析。把因岗择人与因能授职统一起来,根据年轻干部的专业所长、能力擅长、工作专长“量体裁衣”,鼓励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深耕细作,真正成长为高素质的高精尖人才,为事业发展注入更强人才支撑。
(中共宜昌市委党校 文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