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贡献更多社科力量

2024-12-12 07:08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张远近 人阅读

11月4日至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湖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资源丰富,要在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和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上担当使命。”宜昌历史悠久,巴楚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屈原、古代民族团结使者王昭君的故里。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围绕职能定位、积极主动作为,推动全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再上新台阶,为加快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打造世界级宜昌贡献更多社科力量。

高举旗帜:当好主流思想舆论的“引导者”

哲学社会科学是“耕耘思想”的事业,关系到“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一重大问题,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要旗帜鲜明讲政治,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创“新”理论宣讲。把握时代脉搏、贴近群众喜好,积极探索理论宣讲新路径,持续擦亮“峡江飞燕”、“宜昌故事汇”等宣讲品牌,大力开展“送理论下基层”、“回乡宣讲志愿服务”、“理论微宣讲”等宣讲活动,推出更多接地气、冒热气、有生气的宣讲作品,让普通百姓爱听、乐听、听得带劲。做“深”研究阐释。加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推出系列有深度、有分量的解读文章。深入挖掘长江文化、三峡文化、荆楚文化、三国文化内涵,加强长江文明溯源研究和传播展示,推动屈原、昭君、嫘祖、杨守敬等历史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服务三峡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融合发展区建设。用“心”开展科普。围绕基层所想、群众所感、百姓所盼,建好用好宜昌社会科学微信公众号、宜昌社会科学网等科普载体,充分发挥全市64家社科普及基地作用,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社科知识普及工作,用心用情办好“社科普及周”、“人文之光 社科市集”、“社科百村行”等活动,推动社科普及向基层、农村、社区、企业、学校等延伸,进一步提升宜昌社科工作影响力。

围绕中心:做好党委政府决策的“智囊团”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研究和回答时代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使命、职责所在和价值所系。要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放到全市工作大局中去思考、去谋划,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出“睿智之言”、“务实之策”。 注重对策研究。聚焦省委省政府赋予我市“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打造世界级宜昌”的历史使命,围绕全市深入实施“双碳引领、枢纽赋能、强产兴城”战略,瞄准宜昌加快建设三峡(坝区)统筹发展和安全综合试验区、努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中走在前作示范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找准基础研究和对策研究的切入点、着力点,高水平开展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研究。注重智库建设。整合高校、党政部门研究机构、党校、社科类学会、企业、社会咨询机构等研究力量,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新型智库。探索建立宜荆荆都市圈智库联盟。加强协同创新,注重资源共享,充分发挥智库在理论宣传、咨政建言、舆论引导、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注重成果转化。健全完善市领导点题、各部门出题、全社会征题方式,扎实开展课题研究。加大优秀社科成果宣传推广和转化运用力度,办好用好《宜昌社会科学》、三峡日报理论版,编辑出版全市应用研究成果汇编《宜昌智库》等丛书,不断提升《社科成果专报》质量,畅通重大成果直达领导层渠道,推动更多研究成果转化为决策决议、实践成果。

夯实基础:架好服务社科各界的“连心桥”

作为学术性群众团体,社科联是社科类学会、研究会的业务主管部门,是党委政府联系社科界的桥梁和纽带。要充分发挥联络、协调、服务等职能,切实把“联”、“合”的文章做大做强。搭建交流平台。进一步密切同社科界专家、学者的联系,以开放视野建设大联合大协作的大社科工作格局。丰富各类交流研讨平台载体,积极举办和参与多类型、多层次的学术交流活动,扩大学术影响力。加强党的领导,依法依规对全市26个社科类社团规范管理,确保意识形态阵地安全稳定。建强人才队伍。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整合全市社科研究人才资源,用足用好各类人才政策,加快吸纳和集聚优秀人才,继续实施“宜昌文化名家”培育工程,积极培育国家、省级学科带头人,大力培养中青年学术骨干,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完善奖励机制。定期开展全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价评奖活动,坚持以学术理论价值、决策参考价值和应用推广价值为衡量标尺,完善评价体系、优化评审程序、加大奖励力度,进一步激发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热情,推动全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良性繁荣发展。

(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 何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