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2 08:52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张远近 人阅读
党的二十大对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作出“三位一体”统筹谋划,一体推进,要求“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必须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面对更趋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有助于构建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助力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展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需要以重大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产学研深度融合共生模式的构建旨在跨越高等学校、产业企业、科研院所等不同组织间的异质性障碍,有效衔接技术研发与市场活动、弥合科技与产业鸿沟、打通从基础研究到生产上市各环节,成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现实需求及必然要求。基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视角,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共生模式,有助于真正构建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助力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展。
有助于破解产学研融合的困境,推动产学研从“割裂”走向“共生”
近年来,我国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功能互补关系趋于弱化,相互分离或相互竞争的关系反而有所加剧。一方面,科研部门与产业部门“各成体系”的格局凸显。另一方面,部分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还存在创新导向上的“竞争冲突”。一些地方过多强调科技成果产业化,导致不少高校更多是通过自建渠道直接进行科研成果转化,即“内部产业化”。产学研合作脱节现象仍未从根本上扭转。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仅仅是为了争取有限的科研经费凑到一起,拿到项目后的参与单位各干各的、经费一分了之,实质性的合作创新较少。
从国际比较看,当前我国产学研合作的综合水平亟须进一步提升,特别在高校研发投入相对比重、三方合作专利、学术创业、企业创新合作强度等指标上短板突出。产学研之间功能割裂,对产业需求关注不够、激励不相容等问题使脱节问题突出,企业参与形式单一、积极性不高,促进知识转移转化的中介体系不发达等是主要挑战。各部门之间功能定位不清、合作机制不畅以及相关政策举措落实不佳是亟待突破的主要挑战。面对新形势,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任务。基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视角,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共生模式,不仅有助于破解我国产学研融合的困境,推动产学研从“割裂”走向“共生”,更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任务。
有利于深化我国高等教育变革,创新人才培养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产学研深度融合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题中之义,是知识生产模式变革和科技创新模式变革的必然要求。尽管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为加快发展壮大现代产业体系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教育发展和产业发展还存在明显问题:一是教育事业发展跟不上产业经济发展步伐,人才培养质量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速度和需求,“用工荒”问题日益突出。二是产业发展关键技术创新能力和突破能力不足,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和关键材料自给率低,一些“卡脖子”技术受制于西方发达国家,加剧了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安全风险。要加快人才培养步伐,回应产业升级要求,必须着力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实践。基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视角,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共生模式,有利于深化我国高等教育变革,培养创新型人才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适应性,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人才、创新等方面的系列支撑。
有助于激活企业创新发展动能,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实现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信息沟通机制尚不健全,各省市、各行业既容易一哄而上、又容易各自为政,产学研融合共生模式能够借助专业高校、科研院所打破信息壁垒,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目前,企业直接委托高校教师或院所研究人员进行“一对一”的项目合作,仍是产学研合作的普遍方式。信息交流渠道有待进一步疏通,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不够。同时,由于高校院所的研发投入占比偏低,尤其是基础研究投入不足、技术供给质量不高,进一步降低了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基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视角,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共生的技术创新体系,是产学研深度融合共生模式的重要特征。
发展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共生模式将进一步理顺产学研之间的功能定位,将企业始终作为技术创新体系的主体,推动更多高质量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发挥好行业龙头和平台型大企业在组织前沿突破、牵引重大需求及营造合作生态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发展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共生模式将增强中小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加大面向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快提升公共科技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程度。在一些重点领域,支持科技企业和高校院所合作建立一批面向共性技术的联合研发中心、技术创新联盟、产业研究院,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共生模式以激活企业创新发展动能为重要抓手,能够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实现高质量发展。
(湖北民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李凤林 宜昌市委宣传部 廖长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