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4 22:06 来源:三峡宜昌网 编辑:肖雨琴 人阅读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孝感市云梦县博物馆参观出土秦汉简牍展,指出要继续加强考古研究,提高文物保护水平,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实支撑,让中华文明瑰宝永续留存、泽惠后人,激励人们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一竹一木,打磨成简牍,见证了时光流转、朝代更替;一笔一划,勾勒成文字,承载了千年历史、厚重文化。简牍是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和木牍的统称,从殷商至魏晋,古代中国都以简牍为主要文字载体。在纸张普及之前,简牍忠实记录下了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在史书留白处绘上了一抹生动色彩。
颇览文史,习于简牍。翻阅简牍就像是打开了古代的“百科全书”,历史地理、风俗民情、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等都应有尽有。出土于湖北云梦的睡虎地秦简揭开了秦律的神秘面纱;四川地区首次发现的天回医简系统反映了秦汉时期的医学面貌;山东临沂出土的银雀山汉简实证了孙武和孙膑各有其人……正是因为有了简牍,古时人们的所见、所为、所感才得以“传于异地,留于异时”,才让我们能够打开历史的大门,吹散掩盖历史的尘沙,辨清文明的源流和来路。可以说,简牍对于中华文化代代传承、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文以载道,“简”以承传。简牍上铭刻着中华的历史文化,延续着民族的精神血脉,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然而刚出土的简牍有的字迹氧化辨识不清,有的呈现为糟朽木片或软烂成泥状态,交错堆叠,互相粘连,必须通过清洗、脱色、脱水和修复等多个环节,才能逐渐贴近古人书写的真相。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引进红外线成像技术释读文字,缀合残片;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研发简牍脱色加固技术,克服了饱水简牍脱水后收缩变形的难题;云梦县博物馆实施博物馆展陈提升工程,新设文物魔墙、多媒体动画讲解、3D互动体验……正是他们以甘坐“冷板凳”的决心和毅力,才让简牍“重生”、字迹重现,才让我们得以一睹千年以前中华文化的时代风采,感受到泱泱中华的文明之美、文化之华。
“绝学”不冷,历久弥新。据不完全统计,迄今全国发现的简牍数量已达30多万枚。如何让千年简牍走出“深闺”,在新时代“活起来”“火起来”,关键是要聚力深化研究、推动活化利用。从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开始实施冷门绝学和国别史研究专项,到2020年启动实施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再到2023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简牍探中华》节目,国家一直致力于深度挖掘、阐释、传播简牍这个“冷门绝学”,让简牍从“被发现”迈向“被看见”,让更多人从刀笔留痕处,打开博大精深和灿烂辉煌“中华文明历史长卷”。另外,云梦县博物馆、长沙简牍博物馆等也推出了系列展陈、社会教育活动,通过AR、VR、AI等数字技术,让观众沉浸式了解“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简牍,感受古老简牍里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使昔日冷门的简牍学“飞入寻常百姓家”。
知所从来,方明将往。一枚枚简牍,如同文明标本,书写着中华历史的璀璨辉煌,记录着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根与魂。让我们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共同走近简牍,触摸丰盈历史,汲取奋进力量,坚定文化自信,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作者:枝江“丹阳江畔”网评团队 枝江市顾家店镇 付帅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三峡宜昌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