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8 10:31 来源:三峡宜昌网 编辑:肖雨琴 人阅读

月圆人团圆,又是一年中秋时。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的发展历经了数千年的时间,承载着团圆的主题。纵观历史,从典籍古迹到诗词歌赋,从神话传说到民俗庆祝,从过去到现在,从当下到未来,中秋节蕴含的文化内涵一直在凝聚、传承、发展、丰富。庆中秋佳节,从中看见中华文化。
月满诗行,墨香溢古今。《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效仿,逐步传到民间。从汉代开始,由祭月、礼月逐步形成赏月之风。唐代,中秋节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到了宋元明清时期,中秋节的庆祝不再限于赏月,团圆、吃月饼、饮酒等活动成为日常。中秋凭借皎洁晶莹的月亮,引发无数文人墨客借月抒怀,留下千古名句,或是直抒胸臆,或是平淡温情,或是慷慨激昂,创作了无数珍贵的诗词。天下离人千千万,愁人思绪密如丝,皓月当空的夜晚,唐代诗人王建写“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白居易说“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清代诗人黄景仁道“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字字句句都是无尽的哀思愁苦。除了抒发离愁别绪,李白的一首“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以月为引子,展开了对宇宙、人生等深层次问题的哲学思考。这些诗词穿越时间、贯通古今,连接着人们最朴素的情感,让相隔千年的中华儿女有了短暂的相遇。
月圆人和,情满传大地。中秋庆祝从最开始的祭月、赏月逐渐延伸出吃月饼、看花灯、饮酒等民俗,在此基础上,各地还发展出“树中秋”“舞火龙”等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在中秋节,广东一带居民用竹条扎成花鸟鱼虫等各式各样的灯笼,到了晚上在竹条下燃烛,挂上许多小灯,用绳子将灯笼系在竹竿上,把竹竿插在屋顶、天台或者树上。到了晚上,满城的灯笼与月光交相辉映,共同庆祝团圆的日子。这种庆祝活动被称为“树中秋”,也叫“竖中秋”。广东部分村庄还留有“舞火龙”的风俗,客家人用竹篾、稻草扎成龙的样子,在龙的身上插上彩灯、爆竹、红布、香火等,入夜就举着火龙穿过大街小巷,配以敲锣打鼓的豪迈声响,一派祥和安定的场面。还有北京的“兔儿爷”,江西、福建地区的烧塔,江浙一带的观潮,中华大地上处处洋溢着阖家团圆的氛围,虽地域不同、形式不同,但看的是同一轮明月、庆的是同一个中秋。中秋之夜,无论身在何方,人们的心都因着共同的记忆与情感而紧密相连,共同编织着关于家、爱与团圆的美丽传说。
月映新篇,辉煌照未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变化,中秋节也迈出了创新的步伐,冰淇淋馅儿、小龙虾味儿的新式月饼、无糖低脂的健康月饼吸引年轻人的眼球,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汉服、漆扇、花灯等传统元素焕发新的光彩,成为雅俗共赏的时代元素。今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秋晚会将AI与文物结合、与时空相关联,共同讲述历史,用科技创新点亮浪漫月夜。此外,今年中秋恰逢长江文化艺术季在鄂举办,两节相庆更添风采,木兰草原在篝火广场连放3天烟花,用持续6分钟不停的音乐烟花秀迎接中秋,黄鹤楼光影秀以中秋限定画面开场,金桂、玉兔跃然楼上,看一场月上黄鹤楼。全球化背景下,中秋节的庆祝融入了更多国际元素和现代文化元素,这些创新不仅让中秋节这一传统节日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也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文化繁荣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年又到中秋时,一轮明月话相思。庆中秋以窥文化,看见流传千年的节日民俗,看见推陈出新的文化活动,看见不同时空的人们共赏同一轮圆月。在时间的长河中,圆月的轮回如同昙花一现转瞬即逝,而文化的传承会随着历史的车轮不断往前走,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印记。
作者:枝江市委宣传部 戴艳群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三峡宜昌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