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9 09:44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张远近
从上至下:①时刚、②高然、③郑延、④付江山、⑤马林、⑥张泉、⑦李鹏飞。图为采访中的党媒记者。 图②、④、⑥、⑦由三峡日报记者黄翔摄,其余由记者本人提供。
媒体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包括《三峡日报》在内的宜昌三峡融媒体中心各内容平台,争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用报道反映时代进步,以镜头记录社会跃迁。
我们心怀大局,广泛凝聚思想共识、全面汇聚发展合力,在长江边、在乡村、在田野……采访、记录、报道,为宜昌推进长江大保护、脱贫攻坚等工作鼓与呼,聚力量;我们深入基层,捕捉时代发展火花,总结提炼先进经验,推动“合作医疗”“纳凉公交”等创新之举走向全国;我们回应民意,积极帮扶弱势群体,推动解决难点问题,发起“的士接送高考生”等活动,开通“应急广播”,在服务民生中展现媒体担当;我们“云端”发声,大力擦亮城市品牌,创新开展国际传播,不断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誉度。
《三峡日报》创刊75周年之际,我们从时代大潮中挑选8朵“浪花”,同读者一起体味时代的巨变,感受新闻的力量。(记者陈曦)
力推合作医疗走向全国
“我从小听着‘合作医疗之父’覃祥官的故事长大,立志要做一名好医生,为百姓解除疾苦。”这是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榔坪镇乐园村村医李发从的话。
李发从所在的乐园村,诞生了新中国第一个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是中国农村合作医疗的发源地。
1966年,覃祥官结合乡亲们看病难、看病贵的实际情况,首创了看病吃药不花钱,只需交5分钱挂号费的合作医疗制度,农民看不起病的情况得到了极大改善。
1968年11月,毛泽东主席亲笔批示《关于乐园公社合作医疗制度的调查报告》。同年12月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深受贫下中农欢迎的合作医疗制度》的调查报告,称赞覃祥官是“白求恩式的好医生”。随后,该制度在全国普遍推广,惠及亿万农民。
1977年,覃祥官心系家乡合作医疗,从湖北省卫生厅副厅长的岗位上辞官还乡,继续走村串户为乡亲们看病。
三峡日报始终关注覃祥官和合作医疗制度,特别是1990年至2000年,记者多次深入乐园村等地采访覃祥官以及长阳合作医疗开展现状。报道推出后,引起央视、凤凰卫视等媒体关注,为后来国家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以及在全国普遍推行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记者董志烈)
首创“出租车免费接送高考生”活动
每到高考,穿行在宜昌城区免费接送考生的出租车,可谓是高考期间最特别的风景线。
这道风景线始于2005年。那时私家车尚未普及,面对着每临高考的交通拥堵,考生、家长以及市民的抱怨,当时的市交通运输局客管处、宜昌日报(现三峡日报)、宜昌人民广播电台三家联手,推出了全国首创的出租车免费接送高考生活动。
当年的第一届出租车免费接送高考生活动,有320辆出租车车主自愿报名,95辆出租车车主提前与155名贫困考生家庭取得联系,结成帮扶对子,事先查看线路,定时定点接送。
此后,教育、交通运输、公安等部门相继进入主办阵容,爱心送考的影响越来越大。这项活动也成为湖北省持续时间最长、参与人数最多、社会影响力最广的公益活动。据市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支队统计,爱心送考20年来,共出动车辆6900多台次,免费接送考生约5万人次,接送里程超260万公里。
从发起活动至今,三峡日报始终关注并记录着这一爱心之举,一批又一批记者与出租车司机一起凌晨出发,共同接送高考生,用一篇篇有故事、有温度的报道,传递温暖与美好,诠释爱心与责任。(记者严晓冬)
守护一江碧水东流
花海成片、姹紫嫣红;栾树成林,郁郁葱葱……如今,在点军区艾家镇的田田化工旧址,人们看到的是这样一幅美景。
在2016年之前,一辆辆满载着化工产品的卡车就从这里驶向全国各地。
随着“距离长江一公里”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这里曾经辉煌一时的“脱硫塔”被贴上了封条。2017年冬,施工队进驻,拆除了300多台套、总估值近2亿元的生产装置……一个拥有47年历史的老厂,就这样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2016年至2018年间,记者频繁地踏入田田化工的大门,走近那些“当事人”,倾听那些从抵触和不舍,到理解和支持,再到“主动关”的故事。作为媒体记者,我们把这些感人至深的故事记录下来,以新闻的形式传达给犹豫者、观望者、徘徊者。
打响“关停”第一枪后,许多化工企业紧随其后,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搬离长江、转型升级,坚定不移地走上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短暂阵痛之后,化工产业涅槃重生,新兴产业势如破竹,长江干流宜昌段水质逐年攀升,稳定达到了Ⅱ类标准。
其后,我们始终将笔触和镜头对准宜昌推进长江大保护的探索、实践,守护一江碧水东流。(记者杨婧)
纳凉公交,让工友在酷暑里享有“清凉”
7月17日,第三季宜昌纳凉公交如约而至,两台新能源公交车开到建设工地,三伏天里,城市建设者们不用再席地午休,而是可以在开着空调的公交车上安睡。与此同时,外地一些城市也启动了纳凉公交。
纳凉公交从宜昌走向全国,正是源于媒体的力量。
两年前,宜昌公交集团提出纳凉公交的构想。宜昌三峡融媒体中心记者立即跟进对接,详细了解开行线路、时间等,并提出自己的看法:纳凉公交最应开设在战线长、移动范围大、不方便接电的城市基础项目上。这一建议很快被公交集团采纳,并迅速付诸实施。
2022年7月8日中午,第一批纳凉公交开至工地,记者全程记录,抓紧时间采访,于当日下午在“三峡广电”视频号和抖音号推出短视频新闻。该报道一经推出,迅速火爆出圈。经过后续精心策划,深入挖掘,相关新闻在全网达到两亿阅读量,先后被100余家中央、省级媒体及103家境内外英文媒体报道。
新闻的力量还在延续。此后,纳凉公交从宜昌出发,走出湖北,走向全国,为更多坚守一线的各地工友撑起夏日“遮阳伞”。(记者辛玥)
应急广播响亮发声
“沪渝高速宜昌段、枝江段,沪蓉高速宜巴段,翻坝高速,岳宜高速,呼北高速及部分国省道路,因低温雨雪天气路面结冰,不具备通行条件。”“宜昌东站多趟列车晚点或停运。”“三峡机场航班起降受到影响。”……今年2月初,当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来袭,FM105.9宜昌交通广播的主播们不间断播报着出行信息,回答着评论区网友的提问。
在突发事件中,媒体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履行社会责任?宜昌交通广播于2020年5月正式挂牌为宜昌应急广播,努力在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中,实现应急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共享,为群众出行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如今,交通广播不断创新应急信息输出形式,通过FM105.9宜昌交通广播、宜昌广播(现为“动听1059”)视频号、抖音号形成“交通+应急”融媒传播平台,开启融媒直播,及时发布气象预警、道路管控、交通出行、求助帮扶等应急服务信息。
据统计,年初低温雨雪冰冻天气中,应急广播累计开播14小时,全网观看量达118.6万人次,回复网友互动留言近万条次,展现着主流媒体的责任与担当。(记者李明敏)
当好脱贫攻坚“观察员”
7月底,在兴山县榛子乡板庙村,农户们正在田间忙碌地采收辣椒。辣椒已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每年给农民带来稳定的收入。
2019年底,三峡日报成立的专题报道组曾来到板庙村。当时,报道组深入宜昌、恩施10多个边界村,探访脱贫攻坚战中边界地区路、水、电、网4类项目推进情况。
系列报道通过“现场见闻+新闻图片+记者手记”的形式,介绍边界村基础设施改进提升的最新进展,传递边界干部群众的新企盼。《沉下去,边角就在脚边——宜昌边界地区基础设施补短板工程观察与思考》等系列稿件,选取火热的现场,截取生动的图景,讲述真实的故事,既展现了边界农村一线发展变化的生动图景,又有观察、有思考。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三峡日报进行了浓墨重彩的宣传报道,通过专栏、系列报道、深度报道、典型报道等,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全景式挖掘“脱贫攻坚”主题,积极宣传中央、省委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深入报道宜昌脱贫攻坚的各项举措,全面反映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新探索、新进展、新成效,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媒体力量。(记者揭兴伟)
擦亮来电宜昌新名片
一座来电的城市,谁?
一座来电的城市,是她!
一年多前,由新华社微信公众号推送的两条关于宜昌的微信稿,一经发出,迅速在全网刷屏,阅读总量很快突破40万,“宜昌,一座来电的城市”也由此深入人心。
近年来,宜昌系统实施城市品牌塑造与传播工程。如何发挥本地主流媒体优势,让宜昌破层出圈?宜昌三峡融媒体中心一直思考着。
2023年,在市委宣传部指导下,宜昌三峡融媒体中心组建了来电工作室。工作室结合城市宣传口号“宜昌,一座来电的城市”,精心策划,主动对接,在新华社微信公众号上对宜昌进行了悬念式宣传,取得了不俗成绩。
此后,工作室积极探索以精品音视频、图文、动画等为表达方式的传播新模式,先后策划、推出高质量原创短视频作品100余条,过千万级影响力作品40余条。先后3次获评省级奖项,8次入选宜昌城市品牌爆款、优秀新媒体作品,高标准塑造城市品牌,多渠道展示城市形象。
目前,百度搜索“宜昌,一座来电的城市”相关词条信息,共有2290万个。一个个生动传播案例、一个个精彩宜昌故事,不断擦亮城市品牌,为城市发展赋能聚力。(记者王轲)
宜昌向世界“Say Hello”
8月6日,宜昌再次在国外火了一把,超过百万外国友人通过网络畅享“清凉宜昌”,感受独具特色的宜昌“清凉”魅力。
盛夏如火,国际传播工作室策划“寻找清凉宜昌”活动,百里荒、火烧坪、三峡大瀑布、朝天吼等一批宜昌热门避暑地成为海外网友的向往之所。有外国网友留言:“第一次知道宜昌,期待有机会来中国,来宜昌。”一名在海外的留学生留言:“感谢Gorgeous Yichang,让我们在国外也能随时知道家乡的动态。”
2022年8月,宜昌三峡融媒体中心主动融入国际传播体系,组建国际传播工作室,培养自有人才队伍,建设运营“1+5”国际传播矩阵,包含1个“Gorgeous Yichang”英文网站和5个“Gorgeous Yichang”账号(分别位于脸书、原推特、油管、照片墙、Tiktok等海外主流社交平台),开设传播中国声音的新窗口,提升宜昌对外传播声量。
目前,工作室已发布稿件7612条次,向海外受众展现着真实、客观、立体、全面的宜昌。其中,策划拍摄的英文系列视频《橙子之城》,在欧美、亚太的29个国家以5种语言发布,被海外560余家主流媒体、门户网站及重点资讯网站转载,覆盖3.6亿人次。采写的英语新闻《中美青年探寻绿色宜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董事会考察团访宜》《跟着司司逛烟火Yeah巷》等20多篇稿件浏览量达10万+。(记者杨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