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5 12:43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金睿
市委七届五次全会提出,“推动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打造世界级宜昌。”依托世界级资源,强化新能源材料全产业链布局,做强现代化工新材料产业,打造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现代新能源产业体系是实现这个战略目标的重要环节。
宜昌新能源材料产业优势及面临挑战
资源优势。全市磷矿资源储量48.19亿吨,保有储量43.24亿吨,占全省保有储量的54.16%;磷矿伴生氟资源丰富,为发展氟化工、氟材料奠定坚实基础;石墨资源储量约占全国查明资源储量的10%,适合于负极材料、石墨烯等高附加值产品深加工;符合功能新材料的石英砂、高岭土、硅矿、重晶石、石灰石等非金属矿产资源储量居全省前列。
创新优势。全市新材料产业共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国地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6家,产业创新能力快速提升。宜昌兴发正在牵头制定电子级硫酸国家标准;南玻光电玻璃公司0.2毫米光电玻璃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戈碧迦光电公司高清成像H-LaK类光学玻璃新工艺达到国际主流水平;南玻硅材料公司太阳能级多晶硅材料逐步向电子级多晶硅领域延伸,在国内率先实现小规模稳定生产。
空间布局集中。宜昌严格遵循绿色发展理念,规范园区建设,逐步实现了新材料产业企业向专业园区集中,在园区内部实现原料互供、资源共享、土地集约和污染物集中治理。
项目建设加快。2022年以来,全市新开工新能源新材料项目34个,涵盖动力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和电池总装等领域。随着邦普、欣旺达、东阳光等新能源材料产业项目陆续投产,标志着宜昌新能源材料全产业链初见雏形。与此同时,宜昌新能源材料产业也面临着资源利用不够充分、空间布局发展受限、产业链存在薄弱环节、辐射带动能力不足、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等挑战。
建设新能源材料全产业链对策措施
坚持创新驱动,突破产业链关口。充分发挥全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校联合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等各类研发平台作用,以湖北三峡实验室和重点企业为主体,建立新能源材料产业科技创新联盟,重点加大磷石膏综合利用、新型负极材料、电池制造创新技术、电子化学品、磷基高端化学品生产等技术攻关力度,以科技创新为新能源电池全产业链建设注入新动能。
优化空间布局,加强产业链集聚。建议在划定三区三线时,争取更多发展空间,提前谋划产业空间布局。研究在高铁新城或东部未来城打造新能源材料应用终端产品及配套产业基地的可行性。争取形成上下游协同、资源共享、创新驱动的产业生态。同时,要加强与宜荆荆都市圈的联动,充分发挥各地的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形成多点支撑、错位发展的空间格局。积极探索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合作模式,提升产业集群效应和品牌影响力。
坚持绿色低碳,提升产业链能效。重点关注电池材料等相关化工项目碳排放的问题,全力支持以邦普循环为核心,拓展新能源电池材料回收产业链:电池在回收过程之中,需要进行评估检测,因此,重点考虑引育新能源电池检测设备研发制造、检测服务领域企业。同时,要鼓励电池总装及配套企业通过屋顶光伏等方式实现自给自足的低碳生产乃至“零碳园区”,提高企业的绿色竞争力。并结合宜昌实际,同步谋划引进相关光伏产业项目配套。
赋能平台公司,撬动产业链发展。一方面,要加大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全流程跟踪服务,充分发挥产投、城发的作用,在重大项目谋划、建设,以及产业链项目水、电、热、汽、污等要素配套方面加大争取和保障力度。另一方面,要转变城投公司的角色,不再拘泥于单纯的项目代建和要素保障,要大胆介入新能源电池产业链条,参与产业配套项目投资和运营,提高项目效益和回报。同时,要坚定不移与三峡集团合作共赢,并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协作,拓宽融资渠道。
拓展应用场景,抢占产业链市场。要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材料产业链在宜昌本土的应用场景拓展,深入推进落实《宜昌市电化长江实施方案》,持续在新能源船舶、抽水蓄能储能设备等领域开展应用推广和项目招商。支持电池生产企业加强与工程机械、港口作业、物流机械设备生产企业的研发合作,拓展相关领域的应用并在宜昌落地。考虑统筹推进旅游车辆、物流领域、环卫车辆全面电动化,尤其要重点关注新能源轻型货车、皮卡、矿区无人驾驶换电重卡等新兴领域的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招引相应企业,抢占新赛道。
加强技能人才引育,提升产业链水平。加快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与团队,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引进、评价和服务保障机制;深入推进宜昌产教融合示范城市建设,进一步加强职业技能人才引进培育工作,为产业发展提供专业的人才支撑;探索优化人才激励政策,考虑借鉴其他地区经验对取得相应资质的专业技能人才提供专项一次性补贴。 (三峡大学社会科学发展研究院、民建三峡大学基层委员会 朱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