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5 12:41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金睿
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近日,国务院颁布《生态保护补偿条例》,明确界定生态保护补偿为激励性制度,明确了市场补偿机制的方向。黄柏河、玛瑙河、柏临河作为长江重要支流,试点建立“双挂钩”生态补偿机制,推动治理取得良好成效。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放大试点效应,探索建立多元化、市场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推动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分类施策实施重点流域生态补偿全覆盖
试点流域统筹实施生态补偿。在已试点的黄柏河、玛瑙河、柏临河流域内,按照生态补偿“谁保护谁受益”激励性原则,从单一水质治理生态补偿向统筹实施生态环境要素分类补偿过渡,积极推进河流涵养水源、公益林和天然林保护、湿地修复、耕地占补平衡与轮作休耕、重点水生态功能区保护等综合保护与价值转化。玛瑙河小流域谋划争取EOD开发模式项目为补偿载体,推动流域绿色发展;黄柏河流域以“四库五站”水利设施为依托,挖掘水景观、水利建设历史文化等价值,进一步探索流域“两山”转化路径。
小流域探索实施综合补偿。对流域流向明确、未跨县区的九畹溪、乐天溪、百里洲、长榔河、丹水、桥边河等9条流域,根据其流域主导特征和主要问题,建立以水质改善为切入口的纵向生态补偿机制。以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为补偿载体,在三到五年内逐步实现从水质考核补偿向支持流域县区乡镇绿色发展的综合补偿转变,激发流域县区乡镇绿色发展内生动力。
跨市域流域建立合作型横向补偿机制。借助“宜荆荆”都市圈发展契机,深化清江流域水质横向生态补偿,加快建立沮漳河、香溪河等跨市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宜荆荆”、神农架、襄阳等地区抱团建立区域“两山”转化合作机制,在碳汇交易、水权交易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上争取省级支持。
多元拓展生态补偿资金来源
优化财政资金使用。优化整合现有财政补助资金,将生态建设和环保补助的相关专项资金逐步纳入生态补偿资金,各部门按照生态补偿原则统筹安排,重点支持长阳、五峰、兴山、秭归、点军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绿色发展。
建立市级生态补偿引导基金。强化资源有偿使用,从行政税费地方返还部分中按合理比例提取资金,建立生态补偿引导基金,用于统筹支持“西部生态”区县流域内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绿色产业、设置公益性生态环保岗位等。
拓展市场化资金来源。大力争取国债资金,多元化发展绿色金融,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提供金融支持。争取引入各种社会资金参与碳汇造林、流域综合治理、岸线整治与修复等项目。鼓励宜化、稻花香、兴发等本土企业参与黄柏河、玛瑙河、高岚河等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以反哺补偿方式支持流域绿色发展,实现保护与绿色发展良性循环。
创新实践市场化生态补偿方式
拓展“双挂钩”补偿途径。推广黄柏河流域将磷矿开采指标、生态补偿资金与水质治理“双挂钩”的补偿经验,探索将土地占补指标、水权、矿权、林权等纳入补偿标的,鼓励权属富余的主体开展用地指标、水权、排污权交易及碳汇交易。
围绕磷资源发展飞地经济补偿。加强磷矿产业上下游产业链延伸,以磷矿-磷酸-磷化工材料-磷石膏综合利用产业链为依托,延链补链强链,推动远安县、夷陵区与枝江市、宜都市绿色化工产业园区合作共建,发展飞地经济为补偿载体,园区飞地企业共招共建共管,按照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和“谁保护谁受偿、谁受益谁补偿”的补偿原则进行财税分成或提取补偿资金。
培育绿色生态产品补偿。培育地方特色农林渔特产品。借鉴千岛湖经验,推动黄柏河流域四大水库、清江库区等大面积水域综合利用,成立生态渔业公司,支持流经区内有条件的村镇以集体生态资源入股发展“人放天养”生态渔业,培育认证生态“黄柏西河鱼”、生态“清江鱼”等品牌,既解决季节性水污染和生物链不完整对水质的影响,又作为补偿渠道成为当地群众增收重要来源。培育“生态+”产业为补偿载体,支持各流域流经县区镇村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系列生态旅游、康养民宿产品。
(中共宜昌市委党校 佘平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