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5 08:42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张远近
“今天通过电商平台销售了3000单酒曲,销售收入4万元,这些产品将发往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8月4日,在秭归县归州镇,宜昌古法酒曲制作技艺第六代传承人向亮亮说,今年仅通过电商平台就销售30多万单,销售收入500多万元。
作为酒曲制作技艺市级非遗传承人,向亮亮从其父亲向成军手中接过“接力棒”,将祖传的中草药制曲“秘方”变成带领群众致富的“良方”,开办起现代化的酒曲制品工厂,年产量达50万斤,产值1835万元。今年,酒曲和发酵饮品产值超1000万元。酒曲产业已成为向成军、向亮亮父子带富当地群众的大产业。
父辈探出致富路
1966年,向成军出生于秭归县归州镇向家湾村,因先天肢体残疾,依靠双拐才能站立。7岁时,因为经济和身体原因,向成军辍学回家。
向成军家是祖传的中医世家,从小在父母的熏陶下,向成军对中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闲暇时,他就会用米面子和中药,尝试配制酵母。
丁香、肉桂、甘草……几十种药材加工成粉,然后与米面子混合发酵几天,捏成小丸子晒干,土方子酵母就制作完成了。向成军在探索中发现,根据祖传的中草药制曲“秘方”做出的酵母质量特别好,于是在家里酿造土酒曲。他制作的酒曲特别受到乡亲们的欢迎,十分俏销。就是这一颗颗小小的酒曲,帮助向成军叩开了致富的大门。
2012年,为了扩大酒曲的生产规模,向成军买来粉碎机代替人工舂米,酒曲生产量也由此大幅提升。随着销售行情看好,向成军一家人的生活也变得富裕起来。为了从源头保证酒曲的质量,向成军还带领附近群众种植用于制作酒曲的辣蓼草等药材。
子承父业强产业
向成军的酒曲生产规模变大后,酒曲质量也显著提升,随着声名远扬,向成军的酒曲生意越做越好,这让他的儿子向亮亮看到了酒曲产业发展的希望。
2009年,18岁的向亮亮只身南下深圳打工,凭着勤学苦干的劲头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仅用两年时间,就实现了从车间工人到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跨越式发展。当父亲的酒曲产业发展需要向亮亮挑起这副重担的时候,他谢绝公司领导的挽留,毅然回家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
懂得机械生产,善于经营管理、熟悉市场营销的向亮亮回家后,认真思考传统酒曲加工生产走上现代技术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子。通过一边潜心研究改良酒曲配方,一边积极探索现代化生产路径,向亮亮陆续解决了气候、场地、环境、交通等发展瓶颈,使酒曲产品的质量产生了质的飞跃,吸引了省内外一大批老顾客,并在互联网上打开了销路。
2018年,向成军、向亮亮父子在交通便利的公路边建起2400平方米的厂房,购置了一套全电气化流水作业生产设备。现代化生产车间,代替了烟熏火燎的传统生产作坊,极大地提高了酒曲的生产能力。
2020年,向亮亮和父亲向成军注册成立了湖北楚寨发酵制品有限公司,健全企业组织架构与生产管理流程,带领团队展开了技术与销售的“双重攻关”,通过把传统的植物酒曲制作技艺与现代工艺深度整合,陆续开发出米酒、米露、果酒等3个系列30类发酵饮品,拥有17项实用新型专利,另有14项发明专利正在申请中,使产业链得到延伸变强。
接着,向亮亮把传统的销售渠道拓展为“线上+线下”模式,成功打造出集“种植、生产、研发、加工、销售”于一体的酒曲全产业链,使自主研发生产的酒曲系列产品实现了产销两旺。米酒产品打开海外市场,已向加拿大发送5批产品。
致富不忘带乡亲
“让乡亲们一起过上富裕的生活,是我回乡发展的初衷。”向亮亮说:“为了让更多父老乡亲走上致富路,因时因地因人,全方位、精细化开展残疾人帮扶行动,帮助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
近年来,向亮亮和父亲免费为50余名有志创业者提供了技术指导、产品支持和无息资金帮扶,帮助家乡的200余户1000余名群众,包括16名残疾人,实现了人均年收入4万余元的目标。
向亮亮联合乡亲们一起创办了稞粮产销专业合作社,开展规模化、专业化的酒曲原材料种植,产出原料直供楚寨发酵制品公司。以租赁村集体土地的合作方式,建设150亩的酒曲原材料种植基地,用于种植辣蓼草和其他制作酒曲需要的植物。
如今,向成军、向亮亮父子作为宜昌古法酒曲制作技艺第五代和第六代传承人,将酒曲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生产力,研发生产甜酒曲、黄酒曲、白酒曲等酒曲系列产品和黄酒、白酒、果酒等面食发酵伴侣系列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成为鄂西、渝东地区最大的酒曲系列产品生产销售企业。
通过延伸产业链,在打造产业集群上精耕细作,向亮亮相继孵化带动周边区域10余家企业形成了秭归酒曲产业集群,创造了上万个就业岗位,给当地群众带来了实惠。(记者龚昌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