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本地> 本地> 正文
博物馆为何火热?

2024-07-12 08:10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金睿

湖北三峡移民博物馆依据三峡移民“搬迁前”“搬迁中”及“搬迁后”三大重要历史阶段进行精心布局,划分为“壮丽三峡 巴风楚韵”“三峡工程 百年梦圆”“百万移民 湖北担当”等八大主题单元。 三峡日报记者 胡兴军 摄

三峡日报记者 何婧 通讯员 谭凌

随着三峡移民博物馆正式建成开放,截至目前,宜昌已有近二十家不同主题的博物馆。这些博物馆不仅成为来宜旅客和本地市民必去的“网红打卡地”,也为解读宜昌提供更多角度和参考,衍生出的文创更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

最近,记者就当下正热的“博物馆热”展开观察。

文博游热度持续走高

烈日炙烤大地,空气凝结高温,许多人大呼:“户外活动遭不住了。”不想宅家,出门又热,去哪里好?各类博物馆则成为不少市民的首选。

“当时人们对于太阳的崇敬与向往,在这座七千年前的太阳人石刻上得以清晰印证。”“通过这顶硬衣式金粉木雕抬轿,古代能工巧匠木雕技艺的超凡水平和传统工艺的魅力可见一斑。”7月10日,记者来到位于伍家岗区柏临河路的宜昌博物馆,偶遇一支旅行团正在进行参观、聆听讲解。

几番攀谈得知,她们来自内蒙古,报的是三天两晚跟团游,按计划晚上七点登船夜游长江,行程中有半天休整,导游说来不及去周边景点,大家都不想浪费,决定就近逛逛,博物馆交通方便又凉快,还能提前了解宜昌的历史和文化,性价比很高。像这样的旅行团,记者当天在馆内看到了3支,规模基本在15—20人左右,问询后了解到均来自省外,在城区逗留期间,他们不约而同就近选择来博物馆看看。

当天是工作日,馆外的停车场却已几乎停满。16时,距离停止入馆仅半小时,仍不时有市民游客结伴进入。

“从6月底开始,入馆人数明显增加,而且很多一待就是大半天。”据现场安检人员介绍,基本每年5-10月尤其是暑期都是人流高峰。特别是自今年2月宜昌博物馆取消预约制以来,更是成了许多人说走就走的一处落脚点。

6月11日,位于宜昌秭归的湖北三峡移民博物馆一开馆就吸引大批市民游客抢鲜体验。该馆免费开放,以移民实物、民俗实物和峡江历史文物为载体,全面展示移民文化和峡江文化。截至7月11日,开馆一个月累计客流量达5万人次,逛三峡移民博物馆、赏三峡大坝、登木鱼岛、逛楚文化旅游街,逐渐成为一条新的秭归游专线。

“目前全市备案登记的博物馆有19家,上半年累计接待120余万人次。”宜昌市文化和旅游局文物科副科长何中源介绍,这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宜昌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同时反映了市民游客对于文化体验场的巨大热情。

文创、研学、手作掀起新潮流

查询显示,世界上最古老的博物馆是公元前3世纪古埃及的亚历山大图书馆,而中国博物馆的起源则一般被认为是公元前478年的孔子庙。根据《中国博物馆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预测,2024年,中国登记注册的博物馆数量将达到4000个,并持续以每年100个左右的速度增长。

在小红书社交平台上,一篇关于《每到一个新地方,第一站必打卡当地博物馆》的帖子引起众多网友热烈讨论。有留言说“博物馆是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也有认为“博物馆才是一个城市的灵魂”,还有评价“博物馆是性价比最高的景点”……网友们讨论起各地的网红博物馆如数家珍。

前有陕西西安的省博物馆需要提前做攻略、定闹钟、抢票摇号,后有“新晋网红”无语佛的全网爆火,让景德镇瓷器博物馆一票难求。在年轻用户居多的去哪儿、携程、飞猪等旅游App上搜索“博物馆”关键词,映入眼帘的是批量攻略和打卡秘籍,除了对当地博物馆进行详细介绍外,还拓展到了周边的餐饮、住宿、商圈等信息,博物馆带动的经济产业发展,似乎比想象中的效果更显著、影响更迅速。

与此同时,应运而生的各类博物文创、博物研学、博物手作也掀起一股新潮流。走进宜昌博物馆二楼的“宜昌礼物”实体店,包括版画、扎染、砚雕、豚宝IP、天麻在内的近300款宜昌博物馆特色文创产品将纯正的宜昌味道、浓厚的宜昌文化创新性呈现,促进相关非遗手工产业得以持续发展。

“最受欢迎的是博物馆系列的文创雪糕,单日销量可达500支左右。”尔雅文博公司总经理李俊介绍,博物馆目前已开发了茶餐厅、3D打印、VR互动等衍生产品。接下来,宜昌博物馆还将与本土企业联名推出博物小食、汉服拍摄等多样化项目,延长市民游客的参观停留时间。

博物馆成为满足多重需求的“复合体”

博物馆为何火热?

在公共交通、酒店住宿、攻略笔记越来越便捷的今天,单一的观光旅游已不能满足年轻人的需求,他们喜欢看点不一样的、有特色的。博物馆跨越时间和空间,将人类某一范围或某一主题内的信息进行编排,集中展示在特定的空间内。博物馆凭借超强的信息浓度和知识广度,成为深入了解某个地区或主题文化的重要窗口,自然成为人们的首选。

年轻人越来越追求文化旅游、知识旅游的背后,体现了文化休闲和旅游消费市场带来的支撑,也侧面说明各类博物馆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更多人的刚性文化需求。

“大多数博物馆都位于城区,因为交通发达,能够同时辐射市民和游客。同时,大部分博物馆都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属于公益性文化载体。这些都是解读‘博物馆热’可以参考的因素。”市委党校副校长龙会忠认为,文博、文创行业的兴起,反映出广大民众的消费升级与文化需求的新变化。从更深层次的逻辑来审视,博物馆由普通的求知场所向旅游场景转变,数字赋能推动业态融合,促使博物馆成为满足人们多重需求的“复合体”。

龙会忠说,宜昌是历史名城、文化名城,宜昌各大博物馆有着丰富且珍贵的藏品,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要在保护、推广好文物本身的基础上,加以利用博物馆的吸引力,积极开发更多受欢迎的文娱消费性产品,将博物馆的体验和日常生活的消费结合到一起,进一步拓展了博物馆的功能和价值,推动文化产业实现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