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9 17:48 来源:三峡宜昌网 编辑:肖雨琴
“春去夏来,不觉又是秋,柳林河下一小舟,渔翁撒网站立在船头……”艺人正闭目随着婉转的三弦曲调哼唱,富有沧桑感的声音委婉细腻、优美抒情,这正是土家南曲《渔家乐》的精彩演绎。南曲亦称作“丝弦”,是湖北地方小曲中一个较为古老的曲种,主要流传于宜昌五峰、长阳等地,以其浓郁的民族民间特色和鲜明的地域风格,在曲坛被誉为“郁香的山花”。
不忘本来,是诞生于互鉴共融的民间记忆。青山隐隐水迢迢,长阳和五峰是典型的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世代繁衍生息的各族儿女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文化遗产。南曲之于土家山寨本并非土生土长,其存续鄂西南山区200余年间,能歌善律、热情开放的土家儿女将其发扬光大,在保持明清俗曲乐理应用、曲牌结构等原有艺术特征基础上,融入地方民歌、曲艺元素,并与土家民俗、民间活动相结合,成为世代相袭而逐渐“土化”的曲艺。在喜事之上、劳作之余,或独唱独乐,或群聚共欢,正所谓“闲时简板邀明月,醉后渔翁唱夕阳”,是大众化民族化的群众文艺。南曲是土家族文化和汉族文化交流互鉴、彼此共融的艺术结晶,也是各民族在艺术世界中共筑共有精神家园,有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体现。
丰厚当下,是焕发新时代光彩的清音雅曲。南曲表演素有“白事不唱,夜不静不唱,窗外有风不唱”的“三不唱”传统,十分讲究演唱环境的寂静安宁,演唱心境的平静祥和。“静”态外在表现形式下是精神内核的“动”态顺应时代发展。从《昭君回乡》等名篇名著题材到《螳螂讨亲》等土家民族风情故事,从《西兰卡普》等纪实土家人民生活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云上五峰》等反映新时代的新篇章,南曲在不断丰富中承载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与时代双向奔赴,映照社会发展的千万气象。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这正是南曲受到男女老少喜爱的理由,用新作品反映时代生活、传达时代精神。譬如长阳南曲创作《和谐共生谋发展》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让博大精深的理论知识变得通俗易懂,真正实现了“曲随时代,艺为人民”。
面向未来,是文化遗产在活态实践中的传承。南曲不是孤芳自赏的“老物件”,也不是束之高阁的“招牌”,而是有生命力的“活化石”。保护是最好的传承,传承是最好的保护。长阳“文化愚公”刘光菊推动“非遗进校园”接续培养了七千多名民族文化“小传人”,创新推动民间艺人参评艺术职称,通过举办南曲大师选拔赛、大师晋级赛,开展不同形式的南曲培训,激起全民参与、全民传承的热潮;五峰将南曲传承与地方产业发展相结合,开展宜红茶“扫码享非遗”商品贴码活动,建立汲明土家罐罐茶南曲体验基地和茶家乐南曲文化体验项目,参加各类重大旅游节庆活动突出文旅融合,充分发挥南曲的经济社会效益……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努力下,南曲传承队伍不断分枝散叶,在国家级、省级各大舞台“昆山玉碎凤凰叫”,在各类峰会、论坛上“芙蓉泣露香兰笑”。
山高水长,弦歌浩荡。南曲如同岁月珍酿,不仅是滋养文化血脉的甘泉,更是展示土家形象的符号,深藏大山深处的这朵“郁香山花”,正十里飘香赏芳菲,烂漫绽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定将把握机遇,焕发出更加灿烂夺目的新篇章。
作者: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检察院 向常荣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三峡宜昌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