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8 08:37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张远近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而“大思政课”建设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一环。通过打造以“长江大保护”为主题的“大思政课”育人体系,探索“大思政课”主题化建设的实践思路,不断提升“大思政课”育人的针对性、有效性,让思政课鲜活起来,真正发挥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主渠道作用,努力在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中进一步彰显新作为。
聚焦主题主线,联合构建靶向化“大课堂”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辐射“大思政课”育人体系的源头动力。建好思政课程群,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第一主业”。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科学理论体系中,生态文明思想意义重大,而“长江大保护”大思政课就是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理论主线,结合宜昌的鲜活实践,用实践素材讲理论内涵,用现实成效讲时代意义。
在“大思政课”主题化建设的背景下,我们聚焦“长江大保护”主题,通过思政理论课堂向社会实践课堂进行多维度同向辐射,围绕特定的教育主题逐渐构建完整的“大课堂”。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实现由思政课向专业课辐射;以系列化的实践活动实现由课内教学向课外实践的辐射;以实践教学基地的研修研学实现由校内教育资源向校外教育资源的辐射;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现不同学段之间的相互辐射。
立足地方资源,多元集结特质化“大师资”队伍
在“大思政课”主题化建设的背景下,围绕主题集结多元主体,聚合“大师资”队伍。一是校内教师队伍。包括思政教师队伍以及与“大思政课”主题相关的专业教师队伍、班主任、辅导员队伍;二是校外教学师资队伍。包括与“大思政课”主题相关的行业内专家学者队伍、时代楷模队伍、实践基地教学教师队伍;三是学生骨干队伍。包括“青马工程”学员、学生社团代表、优秀学生干部队伍等。上面三类人员在“大师资”队伍中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发挥其优势,同向奔赴育人大舞台,共同担当培育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
“长江大保护”大思政课正是用好用活校内外教师和学生的力量,多方协同上好大思政课,讲好“长江大保护”的生动育人故事。按照“一地一课双讲师”要求,选优配强“长江大保护”实践教学基地讲师队伍,每个基地配备1名专职思政课教师,再配备1名由实践基地推荐的实践教学教师联合开展教学,达到在实践中讲理论、用小故事讲大道理、用身边事说天下事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此外,学校还利用市委宣讲团、青年宣讲团、市社科联“峡江飞燕”宣讲团、学生骨干理论微宣讲团等系列队伍多场景宣讲“长江大保护”的理论和实践。
依托多层网络,融合打造矩阵化“大平台”场景
围绕特定的主题,同向融通打造思政教育专业交流平台、网络课程分享平台、思政教育成果的宣传平台、思政教育实践教学平台等各类平台,努力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学理支撑、专业辅助、展示窗口、资源支持,形成矩阵化的育人场景,才能共同发挥思政育人功能,形成服务于“大思政课”育人体系的“大平台”场景,不断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
“长江大保护”大思政课联络长江流域诸多高职院校,充分发挥长江经济带横贯东西、承接南北、通江达海的独特优势,共聚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共建大长江思政课程;共创全流域研修平台;共造思政教学智行空间,积极谋划多地联合教研和教学活动,逐步探索全流域思政教育的“虚拟教研室”建设和全流域“同上一堂课”的教学实践活动;共享各地生态教学实践基地,使实践教学的主体、空间、内容、载体的范围越来越宽,容量越来越大,让青年学生在实地场景和沉浸演绎中厚植家国情怀、涵养浩然之气,在行走的思政课中增强生态文明实践能力。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 王舒)